
七十年代的瓷器窑口盘底的荷花、菊花花瓣中央有如意头组成的仙女花图案。只用红白两种颜色将整个装置装饰得精致细致,在舒朗显得清晰明七十年代的瓷器窑口了,生动地体现了釉中红制品的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
元蒙时期,短脚杯架逐渐禁用了以前的高脚茶具,其中心由凸起的轮圈支撑。洪武年间,经常见到造型独特的茶托,有两种型号,并涂以青花或釉下红。所以符合时间的杯子,至今难考。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类似青花茶托,连同青花瓷杯碎片,体积和比例都太小,七十年代的瓷器窑口不像此品(详见《明初景德镇出土官窑瓷器》,台北鸿禧美术馆,1996年,编号17、18)。这种瓷杯架可能是和贵金属器皿一起使用,可能已经看不到了。
在大卫爵士夫妇的收藏中,有一件釉中红杯托,图案密集(见J.M .阿迪斯《东方陶瓷学会杂志》,1957-1959年第31卷,2a盘,分别于1961年12月5日、33号和1964年11月卖给伦敦苏富比拍卖行。Avery Brundage的收藏中也有类似的杯架,现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Holly,中国陶瓷。《新标准指南》,伦敦,1996年,第393版);理查德·布莱恩特·霍巴特(Richard Bryant Hobart)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七十年代的瓷器窑口D . Rockefeller 3rd)曾收藏过杯架,杯架中央绘有山茶花而非牡丹,现藏于纽约亚洲协会(在丹尼斯·帕特里·雷迪(Denise Patry Leidy)的《亚洲艺术的宝藏.亚洲协会》(The Asia Society)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