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瓷器款识的鉴定,如何鉴定乾隆官窑粉彩瓷器?
大家好,我是山川,很荣幸受邀回答此问题,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还请多多点击关注我,谢谢
乾隆官窑粉彩瓷器鉴别的要点
一提清代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必然躲不开的话题。再进一步说到粉彩瓷,尤其是多彩而华丽的色地粉彩瓷,乾隆粉彩就成为了老生常谈的内容。乾隆时期是粉彩瓷的鼎峰,官窑粉彩不仅产量惊人,更是工艺精良、成品精美,藏品价格居高不下,人们也是爱不释手。在拍卖市场上,很多乾隆年官窑出产的粉彩瓷都拍出了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价格。香港中能八周年大型拍卖会上,一柄乾隆款-粉彩-百花不落地如意,最后以2.6355亿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乾隆粉彩的成交记录,至今国内粉彩瓷拍卖情况中未见超越。也正是由于乾隆粉彩市场价格卓越,收藏人群广泛,有很大的利润可图,不少不法分子都动起了假冒伪劣的歪心思,企图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来蒙蔽一些经验不深的藏家朋友,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因此今天就来简单谈谈,乾隆官窑粉彩瓷器的鉴别可以从哪些要点入手。
图1:清道光官窑粉彩梅花纹寿字耳瓶,成交价格RMB2,185,000.高707.5px,此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一枚镂雕瓷塑“寿”字分开两半贴塑颈侧为耳,上染蓝料彩装饰。瓶身洁白素雅,一树红梅傲雪凌霜,灼灼绽放。画工精致清雅,颇得梅趣。底心红料书款“大清道光年制”。
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看瓷器的胎和釉。乾隆时期的粉彩瓷,胎质细腻、光洁,没有任何瑕疵,即使是晚期材质稍有粗松,也比清晚六朝胜出一筹。然后是釉,乾隆官窑粉彩的釉质细肥、莹润,上釉也较厚,因此釉面坚致、平滑、亮润,有的人甚至形容其具有白玉如脂的质感,绝不会有清晚期出现的釉面的小皱纹或者波浪釉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收藏过程中,看到号称是乾隆官窑粉彩却胎、釉质地粗糙的,定为假冒。
图2:清雍正官窑粉彩牡丹花卉纹菊瓣盘(一件),成交价格RMB1,173,000。直径422.49999999999994px,这件雍正粉彩盘,敞折沿,器腹菊瓣状,矮圈足,盘型周正,胎体细密,质地轻盈,洁白精致,轻重适度。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盘心以粉彩绘牡丹,牡丹象征富贵与春意盎然,故有“富贵长寿”或“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意。牡丹鲜嫩璀璨,清雅秀美。整件瓷器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
其次,注意看瓷器的装饰技法和款识写法。在装饰技法上,乾隆粉彩既有白地粉彩,也有色地粉彩,且色地粉彩居多。有的还在色地上增加轧道工艺,也就是在色地上先细刻花草纹,然后再加绘粉彩纹,成为“耙花”。在装饰题材上,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主要用山水、九桃、婴戏、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缠枝花、花蝶等,并且在时节和纹饰的对应运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粉彩瓷画的图案上,乾隆官窑粉彩最喜欢表现的一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如麻姑献寿、八仙贺寿等,另一个就是带有美好生活愿望寄托的内容,尤其是鱼跃龙门、渔樵耕椟这一类。在款识上,乾隆年粉彩的红款比较少,蓝款多见,在布局上写得异常规矩,字体一般是篆书或者楷书。
图3:清雍正官窑粉彩富贵牡丹纹盘,成交价格RMB920,000。直径484.99999999999994px,盘为广口,浅腹,圈足。通体罩施透明釉,盘心粉彩绘两株牡丹斜倚洞石袅然而生,灵芝、雏菊相伴。底足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识。
最后,还得看一些乾隆粉彩的创新工艺。第一个是轧道开光,即拿极细的工具,在多彩色地上,轧出缠枝蔓草、缠枝忍冬等延绵的纹饰,且该技法多配合开光一起使用。另一个是乾隆官窑粉彩中的部分,内壁和足底还施松石绿釉,其釉面光润而浅淡,俗称“绿里绿底”。此外,在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上,一般是多种工艺技法合用,创造出别具风采的粉彩神韵。
图4:清道光官窑粉彩寿桃纹盆托组,成交价格RMB308,000。高487.5px。
曾经在以古玩城见到过一位摊主,号称自己有一件家传的乾隆粉彩瓷,是家里祖上有人在宫廷侍奉得到的赏赐。笔者颇感兴趣。但是在观看过他所谓的传家宝以后,笔者却庆幸自己没有冲动购买,因为那根本就是一件冒牌货。那是一只号称清乾隆年代的人物粉彩纹观音瓶,造型优美,釉色鲜亮,瓷绘画面为一男一女闲谈情景,人物生动细腻,憨态可爱。瓶底部写有“乾隆年制”红款。这样一描述,很多藏友应该就明白问题所在了。一是款识有问题,官窑红款少有,故异常工整,这个却没有力道,像印上去的。第二是装饰题材的漏洞太大了,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清朝,连红楼梦、西厢记等都是禁书,官窑瓷器怎么可能公然绘制男女单独闲聊的场景作为纹饰图案呢?
因此在收藏过程中,千万不可大意、冲动,要细致观察器物多个方面的特征,一一排除赝品可能性以后再做购买打算。
图5:清雍正官窑黄地粉彩刻画鹤衔八宝纹碗,成交价格RMB6,472,200。高265px;MD630px;BD250px,口沿微撇,弧腹,外壁黄釉地上绘八只鹤衔八宝纹,姿态各异,穿梭于云海纹中,云海以绿釉绘画,色彩丰富浓艳,其纹饰蕴含有大富贵,吉祥如福之意,属宫廷用品,十分珍贵。圈足内施白釉,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双圈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
图6:大清乾隆官窑(钻刻)松石绿地粉彩缠枝勾莲纹橄榄瓶,成交价格RMB25,888,800。高675px;MD162.5px;BD204.99999999999997px,外壁施松石绿釉,以松石绿釉为地,发色淡雅,地中藏巧刻瓷工艺,金彩勾绘缠枝西番莲纹轮廓,饰内填粉彩,气息富贵华丽,具有浓厚的宫廷喜庆气息,橄榄瓶小器大样,把手可玩,应为文房赏玩佳器。
图7:清咸丰官窑珐琅粉彩吉庆有余直口尊,成交价格RMB896,000。径562.5px。
图8:清乾隆官窑绿地粉彩开光通景山水图壁瓶,成交价格RMB2,300,000。高425px,本品为乾隆早期唐窑作品,敷色妍丽多姿,温婉典雅,尤其腹心开光山水,行云流水,笔墨酣畅,尽得唐窑之美备。壁瓶为一侧平面,撇口,折肩,腹部近底稍敛,下承外撇圈足,径部两侧贴塑瑞兽耳。通体饰凤尾卷叶花朵纹,腹部开光绘粉彩通景山水。圈足施金彩,松石绿釉底书矾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横款。
图9:清光绪官窑黄底粉彩福寿捧寿碗(一件),成交价格RMB13,800。直径322.5px,侈口,深腹,腹渐收,圈足,胎体轻薄细腻,碗底釉质白细,书“大清光绪年制”楷书款。对碗通体施黄彩。口沿描金,碗心绘金彩寿字纹,内外壁皆绘五色蝙蝠纹、以矾红彩绘团寿纹、粉彩绘折枝仙桃,有福寿之意,寓意吉祥。“福寿”自古即是中国古代器物上的传统纹饰,为清代官窑器物所常用。
图10:清宣统官窑粉彩描金百福赏瓶,估价RMB160,000-200,000。高1000px。
雍正瓷器官窑真品图片?
雍正官窑瓷器款识,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
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 “正”字的、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
这个底款是什么年代的?
款识使用年代:康熙、雍正及清晚期
名称:双圈款
该款识称为康熙双圈款,最常见于康熙年间烧制的瓷器底部,部分雍正年代的瓷器也采用此款识。清晚期此款识作为寄托款也有不少出现于瓷器底部。由于在瓷器收藏界中康雍乾三代瓷器收藏热度很高,故赝品制造者采用双圈款的也比较多。具体真伪及年代,要细看瓷器本身方可得知。
如何有效的鉴别明清瓷器?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们不妨选一个方面,即从龙纹的演变看明清时期的御窑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明代
明宣德
从历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就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盘剥现象的普遍,如“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解式造,特以龙凤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都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立规矩的时代,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现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权思想。明初的龙纹较元代变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明正统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明成化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明弘治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嘉靖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明隆庆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明万历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明万历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清代
清康熙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