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青花瓷器鉴定pdf,纵观历史釉里红瓷一直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

釉里红的出现,从目前的资料和证据来说,出现在元代后期。在当时并不能称之为主流品种。原因有三:一,统治阶级,元人喜欢白色。二,外贸和内需以青花为主。三,技术不成熟,烧造难度大。所以,元代的釉里红瓷器比较稀少。但属于开篇之作,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明代开始,釉里红逐渐进入贵族和大众视野,汉族人崇尚红色。并延伸出了青花釉里红,而且技术更加的成熟,以洪武,建文,永乐最为常见。后面也有历史遗存,但由于社会动荡和弘治,宣德,成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的品种出现,釉里红瓷器出现了下滑。从清代开始,釉里红再次被统治阶级注重,并开始了官窑和民窑都烧造的情况。尤其康熙和雍正的产品特别出色,到了嘉庆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就开始淡出主流品种!

釉里红的瓷器鉴定并不难。我简单说几点,和藏友交流。

一,釉里红属于釉下彩,铜着色,需要1300度还原焰高温烧制,一定要有流淌现象,由于铜的不稳定因素,会产生红中有绿的现象,有凸起的手感。也就是老话说的,青沉红翘。

二,元代釉里红发色红里带灰,不均匀,有些甚至偏黑。明代浅红色,流釉现象得到有限的控制,但画面感有些凌乱,有断线,发色深浅不一,器物的阴阳面有色差。清代器物发色好,匀称,基本解决了元代和明代的技术漏洞。

三,结合以上所述,在观察胎土,器型,底釉,化妆土,修足特征,绘画特征,微观特征,就能基本上有个定论。

个人观点,只在交流。抛砖引玉,非喜勿喷。

元明青花瓷器鉴定pdf(纵观历史釉里红瓷一直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

如何通过纹饰区分雍正与乾隆五彩瓷?

雍正和乾隆官窑瓷都有底款,一看便知。但如果单从纹饰和发色来鉴别两代五彩瓷的区别,就要涉及到釉料彩料绘画水平纹饰题材和君王喜好。

清三代官窑瓷,三代帝王次第相继,时间相隔很近,总的工艺水准和审美风格基本类似,一脉相承,但由于三代帝皇的个人禀赋喜好的不同,从瓷器造型纹饰风格上还是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撇开造型不说,就从五彩瓷的纹饰和釉彩上区别雍正和乾隆官窑器。

五彩瓷,宋辽时期已出现,经元明到清初康熙时期鼎盛,最初釉色多见红绿黄三色,红色为主,黄绿点缀,色彩浓艳,延续到明时,五彩和青花五彩已成熟,创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料结合的装饰方式,到了清初康熙时期,五彩瓷的烧制工序改进,色釉配方更丰富成熟,产量提高,达到五彩瓷的烧制鼎峰。到雍正时期,由于雍正帝喜爱清雅秀美的色调,色调浓重五彩瓷逐渐被清雅的粉彩瓷取代,雍正乾隆时期粉彩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

五彩瓷的色料不加玻璃白,所以彩料纯度高,浓艳厚重,装饰平涂为主,缺少色调层次的变化,雍正时期,改进彩料配方,在彩料中添加玻璃白粉,使所有颜色都粉化,形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和色阶,描画纹饰更加细致入微,同时也开发了更加丰富的色料。雍正时期,粉彩已代替五彩成为彩瓷主流,但五彩也常见和粉彩珐琅彩一起装饰同一件器物,雍正五彩多见用来装饰龙凤,人物和部分花卉纹饰,以青花五彩多见,描绘精细,布局舒朗俊逸,讲究细节,格调雅致。乾隆早期的五彩瓷延续雍正时期的俊秀风格,色调布局也雅致,到乾隆中后期,五彩瓷的纹饰越加繁复,并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表现技法,纹饰图案华贵,色彩艳丽,繁缛复杂,整器满布纹饰,不留空隙,显得富丽堂皇 ,但细节相对就比较粗糙,跟雍正时期娟秀文雅的五彩瓷风格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别。

青花瓷的文案短句?

1青花,在岁月中,走过唐宋的诗风词韵,在风尘里,携来元明的底蕴高雅,随着一曲悠扬的古调,在瓶底上落笔的,款款深情中,带着天青色的烟雨,打湿记忆的年轮,用青花的颜色,诱发七彩的情愫,沿着江南的风情,伴着如诗的月色,在素色的胚胎上刻一段缠绵的心事。

在犹如泼墨的山水里,在侬情的前世今生里,在如梦如烟的风景中,听青花吟唱,那江南时庭院记忆的浅淡。

而你的绝代风姿,早已把我的目光深深地锁定,让我随着你典雅的韵味,不由自主地浸在这传世的青花瓷中,看你自顾自美丽。

建盏在明代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陶瓷史中关于建盏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宋代,其前后的脉络不甚清晰。

从之前对建窑遗址的发掘来看,其上限到晚唐,下限到清代。晚唐五代主要烧造青瓷;宋代黑瓷为主,同时烧造青瓷、青白瓷;元代青瓷、青白瓷增多;明清时期多烧青瓷,也烧青花。

建盏是随着宋代点茶斗茶的风俗崭露头角的,其没落也与元明以后饮茶习惯的改变密不可分。由于建盏色黑有利于显出茶沫的白、胎厚保温有利于茶沫持久,故在斗茶中受到青睐;元以后,尤其明清时,泡茶法逐步盛行,品茶人的审美专注于茶汤的色与香,建盏原先的优势变劣势了。

从出土的产品标本也能看出,这些古窑口的产品也是跟着市场趋势走的,当然,一种风俗的改变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潜移默化,不排除有些地区有些人依旧坚持点茶法,但毕竟从大众变成了小众,建窑是否还会生产一些满足这些小众群体的建盏,有待遗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