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康熙五彩瓷器鉴定方法,为什么清朝在对外战争中从来没有正真意义上的胜利过?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阶段来说,1840年以前算一个,1840年以后算另外一个阶段。

1840年以前的大清对外战争

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清才算真正开始建立,在此之后大清对外的战争包括了征服明朝的战争、与蒙古林丹汗的战争、征服朝鲜的战争,这三次对外战争,算是比较顺利,时间跨度不算太长,征服明朝全境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83年台湾明郑集团投降为止、林丹汗领盒饭有点早,1634年就告别演出了,朝鲜败得就更快了,完全没有组织什么像样的抵抗。这三次对外战争,算得上真正意义的胜利,前两次灭其国得地,得其民而治;后一次迫朝鲜成藩属,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同准噶尔的战争(1690-1757),公元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把卫拉特蒙古松散联盟变为准噶尔控制的政权而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讨,并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由此爆发了清朝对准噶尔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平定准噶尔,但在我看来,其实人家噶尔丹不算是清朝的子民,所以谈不上是平叛,至多称之为反侵略。

这次战争反反复复,迭经三朝,历时68年,可见其间艰辛,耗费之大,虽然最终彻底消灭了噶尔丹建立的准噶尔部的政权,笔者认为,这场战争算是惨胜,虽然最终军事上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政治上将版图扩充到卫拉特蒙古,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整个清朝最鼎盛的黄金时代里的,68年以后,大清就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了。

雅克萨战争:这场反沙俄的战争,是在是被吹爆了的战争,在取得西伯利亚大片土地后,为了寻找温暖出海口的俄罗斯帝国将目标投降了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清军组织了2000多人的军队进抵沙俄侵略军驻守的雅克萨城,并将其包围,城内826名侵略军,并大部分是饿死和冻死的,最后剩下66人,不得已投降,最后双方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勘定了双方边境。这场战争,双方并未爆发真正的野战,沙俄的军队很难对远东地区形成影响力,鞭长莫及,而至于在政治上,也算不得多大的胜利,毕竟那个年代,漠北以北的广大区域,根本没有国界一说,谁占了就能说谁的。

清缅战争:从1762年冬天缅甸入侵云南普洱地区开始,清缅战争爆发,虽然最终双方于1769年11月16日签订了停战合约,名义上取得了缅甸的臣服,但并未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清朝损失惨重,这算是十全老人乾隆老爷子的“武功”中最让人诟病的一桩了。军事上勉强讲是个平局,政治上也只是保住了颜面。

1840年以后的大清对外战争

我们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军败得一塌糊涂,并于同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自此以后,大清的对外战争,再没有胜利过一次,造成这一的局面,其实跟清朝在战争前的对外政策有极大关系。

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帝在一次朱批中概括了两句话:“天朝体制断不可失,外夷衅端断不可启” 这两句话极其精准地概括了大清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政策,而这一政策实际上也贯穿了整个大清一朝,直至其灭亡为止。

所谓“天朝体制”,就是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所持有的原则立场以及相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种体制不仅仅反映了对外关系的“朝贡体系”,同时也反映了大清的体制是基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这种体制下的国家,极其难以拥抱世界潮流,所以注定其无法跟随世界进步的步伐,在对外战争中一败再败,也不奇怪。

而对外夷的容忍退让,不轻易开启战端的原则,到了后期洋务运动时的外交原则,忍辱负重,大概也是一脉相承了,战争并不是你忍了,别人就不来打你的,而是你时刻都要做好战争的准备,把刀磨锋利了,才能保证“天朝上国”的利益。

所以1840年后,大清再没有什么对外战争可言了,是被人单方面虐打。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普洱康熙五彩瓷器鉴定方法(为什么清朝在对外战争中从来没有正真意义上的胜利过)

武夷岩茶是什么?

你好,我是武夷岩茶君,很高兴认识你!

有人爱我岩骨花香,有人赞我水中沉香,在此由衷的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但也听闻一些朋友说“想认识我很难”。其实我也和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不如我先自我介绍一番。

首先,请看我的族谱。

我来自茶叶六大家族: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中的青茶(乌龙茶)家族。乌龙茶起源于福建,属于半发酵茶,性平和, 有天然花香味,汤色金黄或橙黄,滋味醇厚,鲜爽回甘的特点。

乌龙茶按产地分为四大乌龙,即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闽北包括武夷山、建瓯、建阳、水吉等地,闽北乌龙中产于武夷山市境内的乌龙茶,即为武夷岩茶君本君是也。

其次,呈上我家住宅户型图,敬请参观!

我家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境内所产乌龙茶受武夷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非武夷山市境内所产乌龙茶们,你们不要冒充我哦!

武夷山市境内,因山场的土壤、环境等因素差异较大,所产茶青原料品质高下有别。坊间根据所产茶青品质特点,将武夷岩茶细分为正岩坑涧名茶、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三坑两涧所产茶青以高品质而著名,三坑两涧指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悟源涧、流香涧。但茶青只是原料,与成品茶之间还隔着一套复杂且精细的制作流程,如果制作不当或工艺不到位,成茶品质难免降低,无法保证好茶青必出好茶。因此以山场作为唯一标准来辨别茶叶品质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然后,来感受一番武夷山的气候环境。

我生活的武夷山地区,平均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8-18.5℃,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

武夷山景区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峭壁,一条深长峡谷盘卧其中,峡谷两侧是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茶园地处峡谷山涧间,云雾易聚难散,空气湿度大;谷中松柏成林,竹海连绵,生态极佳,为茶树提供尤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接着,请看我的成才之路。

从茶树上采摘合格的茶青,需要历经“锤炼”,方可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岩谷花香”品质的干茶。

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历经千年历史传承,汇聚了数代工艺传承人的智慧结晶,可以说是微妙精深。主要有8项工序: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剔拣→复焙→炖火。其中做青、炖火是最核心的两道工序。

做青: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最为核心且精巧的工序之一,目的是通过多轮摇动和静置控制青叶逐步发酵。整个做青过程需经6~7轮的摇动和静置,时间为8~12h。青叶经多轮摇动后,叶缘细胞的破损程度逐渐提高,发酵速度也加快,青叶的红变面积逐渐扩大,生化发酵使叶内的芳香物质不断累积,青叶由原来的青气转化为清香,叶面清澈,叶脉明亮,叶色黄绿,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红边显现。这时,说明做青已适度,迅速将青叶进行杀青,稳定最佳做青效果。

炖火:茶叶在足干(含水量7%左右)的基础上,再进焙笼进行低温慢炖。这也是武夷岩茶所特有精巧的工序。岩茶经过低温久烘,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转化,同时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修复做青工艺中的一些缺陷,使香气、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不同茶品对炖火需求不同,火攻按程度高低可分为轻火-中轻火-中火-中足火-足火,对应进行1~5轮炖火。

最后,再翻翻我家的户口本。

户口本名为《武夷岩茶君的大家庭》,在册兄弟姐妹800多人,各有其名。

或由故事或传说而得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等。

或以茶的香型而得名,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十里香等。

或以生长环境而得名,有半天腰、不见天等。

或以茶树形态而得名,有铁罗汉、凤尾草、醉洞宾等。

或是外乡优异品种引入,有水仙、矮脚乌龙、奇兰、梅占等,也融入到武夷岩茶的大家庭中。

兄弟姐妹虽多,但产量贡献却差异巨大。以肉桂、水仙、大红袍(拼配)产量最高,约占岩茶总产量的90%,是名副其实的当家品种;五大名丛和奇种的品种多,但产量占比小,约为10%。

你好!我是武夷岩茶君,很高兴认识你!

=============================

欢迎关注【丹岳茶社】,这里记录茶与生活,分享茶的故事。

哪里可以购买到正宗的普洱茶?

高品质的普洱茶自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要买到性价比高,品质又好的普洱茶,就需要我们更加的用心去挑选了。那么,买普洱茶怎么选择?下面我们就从普洱茶的几个品质特点方面看看怎么选购普洱茶:

闻其味:清

不论普洱茶品的生熟、新旧、好坏、形状、价钱,第一先要闻茶。普洱茶在陈化发酵后,一定会有陈年老味,但不应该有霉味产生,有霉味代表陈放空间受潮或过于潮湿,不通风所致。所谓陈而不霉,陈年的老味会在泡茶时随热气散去,而霉味是因茶质变坏,由内到外受潮而普洱熟茶发霉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上好普洱,其味必清。

观其位:雅

雅,在这里具体指存放环境空气纯正、卫生。普洱存放在干净、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不宜刺激、偏激的光照和气味空间。无日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污染,不宜与香皂、沉香、蚊香、樟脑等气味强烈的物品放置在一起。储藏的陶罐应该通风,闲暇时常翻动翻动。如果是陈年老茶老到古董级别,通风就不必了。陈放位置“不雅”的普洱,购买时也需要多加小心。

鉴其气:正

普洱茶会呼吸,吸纳力超强,会把存放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气息一同融化进入茶气,从而改变了她本身的气质。优秀的普洱茶,如同生命力旺盛、强劲的人,既能保持自身的本质滋味特征,又容易对环境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吸纳各种异质气息,但其香气最终必须“无邪”。根据冲出来的茶气,可以判断普洱茶的陈化环境,推测普洱茶的氧化时间。气味不纯的普洱,最好避免入口。

推荐一款不错的普洱茶——龙象庄园的真味

龙象庄园自2009年起,引导西双版纳边寨农民用生态方式种植、加工茶叶和其他农产品,由龙象负责收购、销售。现在,有了自己的古茶园、森林、农庄和江边的客栈。

“老茶”是发酵的“真味”,而“真味”是未经修饰的“老茶”。“真味”二字,由著名国画大家杨彦友情题写。甄选09~12年攸乐山荒山古树茶菁拼配而成,经3~5年陈化,茶饼松紧适度,条索棕黑细长,茶毫明显。 开汤后蜜香浓郁,汤色橙黄清透。入口甘甜顺滑,全无苦味,稍有涩感,生津明显。由于是经过陈化的古树茶,即便是冷茶,入口仍有浓郁香甜感。抿上一小口,从舌尖到喉底,香、甜、涩化而回甘层叠而来,口感妙不可言,堪称攸乐真味。

产区介绍:

基诺山古称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曾是云南古六大茶山之首。云南古代第一部风物特产百科全书《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 民国年间张肖梅编《云南经济》:“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早在顺治、康熙年间,攸乐茶已进贡皇室,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设同知府,管理六大茶山事务,攸乐茶因品质上乘而被列为贡茶,“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攸乐贡茶史直至光绪三十年,后因历经战乱人祸,以攸乐为首的澜沧江以北古六大茶山日渐衰败,南糯等江南茶山逐渐兴盛。

除了进贡和国内销售,攸乐山的茶至少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年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已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攸乐山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新茶苦涩味较重,但存放几年后,苦涩味大幅减少,回甘很好,汤质滑厚,山野气韵强。

我们选用的攸乐山生态茶,均来自攸乐山巴飘老寨附近的基诺山生态示范茶园,这是中国农业部在西双版纳的无公害生态茶示范基地,不施农药化肥,只采用物理杀虫方式。我们的生产基地位于基诺山茶厂,老厂长李付南先生拥有近五十年制茶经验,茶艺精湛,茶厂通过了瑞士IMO有机食品认证。

购买普洱茶,我们根据自己喜欢喝茶就好,然后对其认真的鉴别。总的来说,即使是一款品质好的茶,也得是我们自己喜欢喝的,否则不喜欢喝买回去之后也是浪费了。因此,在选择购买普洱茶的时候还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

火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中国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轰开了骑士阶级盘踞的封建城堡从而结束了中世纪。可到了近代发明火药的中国却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国门。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西方的火器技术其实在1840年以前就已超越中国,只不过中国在1840年被人打败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1840年以前中国事实上就已接触过更为先进的西方火器。从1762年到1769年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与缅甸爆发过长达七年的边境战争。当时缅甸西面的印度已大体被英国控制,因此缅甸通过印度与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有较多接触。缅甸曾从英、法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他洋人的手中购买了一些燧发枪。缅军在与清军的战争中使用的燧发枪给了清军迎头痛击。燧发枪相比清军使用的火绳枪领先了整整一代!

燧发枪无论射速、射程还是威力相对于火绳枪都是降维打击。清军火枪兵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排成线列对射都不是装备了燧发枪的缅军对手。燧发枪的高射速对清军骑兵冲锋造成了极大威胁。按说清缅战争的教训应当会促使清王朝大力发展火器技术吧?可直到7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使用的仍是清一色老式火绳枪。其实清军接触到西方火器还并非始于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因为早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就吃过燧发枪的亏。

可无论雅克萨战役还是清缅战争在当时的满清政府看来都是获胜了。雅克萨之战中清军虽说领教了俄军燧发枪的威力,但远离自己后方补给线的俄军病死、饿死的非战斗减员很多,所以这场战争是以俄军撤退告终的。虽说在后来的尼布楚谈判中清政府又对沙俄政府有所让步,但至少面子上看起来这场仗好像还是打赢了。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从军事上看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打赢了的缅甸也很清楚自己无力征服庞大的清王朝。

因此缅甸在战场上取胜后反而在外交上主动向清朝称臣纳贡。虚荣心得到满足的乾隆甚至把平缅甸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由此可见无论雅克萨之战还是清缅战争在清政府眼中都是当胜仗看的。皇帝只要能保住自己天朝上国的威严就够了,至于战场上多死了几个人吃了点亏什么的根本不在意好吧。我们现在是作为过来人觉得清王朝应当从与缅甸的战争中吸取教训,可当年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对这场战争其实压根就不觉得有什么教训好总结的。

乾隆虽不认为自己输掉了清缅战争,但对清军在具体战争过程吃的那些亏多少是知道的。乾隆认为清军在缅甸战场遭遇的困难并非因为火器不如人。清军在缅甸战场的被动其实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除了火器方面的差距之外缅军利用本土作战优势坚壁清野导致清军粮草不济、清军官兵对缅甸的气候环境水土不服也都是重要原因。大臣们向乾隆汇报缅甸战局时都把坚壁清野、水土不服作为清缅战争未能全胜的主因。

话说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中国人发明的火器传入了中东、欧洲等地。早期的火绳相比弓箭在射速上其实并没什么优势:一个弓箭手可以在一分钟内进行六次瞄准射击,而一个火枪手在两三分钟内只能发射一次。不过火枪对使用者的身体素质依赖程度却没弓箭那么大。如果要让弓箭达到比较远的射程就要用很大的力气拉开弓弦。古代欧洲只有单体弓,而没有复合弓。为了达到较远的射程只能把弓做很长。

著名的英格兰长弓一般都有1.5米,而最长的竟达到了1.8米。因此古代欧洲对于弓箭手的身高、臂力有严格的要求。在古代人们普遍营养不良的条件下选拔合格的弓箭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弓箭手入伍后还要专门针对他们进行臂力的训练。这一切都使培养弓箭手的成本大大增加。火绳枪的射程和发射频率虽然都不及弓箭,但培养火绳枪手的成本却大大低于弓箭手。随便一个智力正常的农民经过一天的培训就能上阵杀敌了。

当时的欧洲和中国处于完全不同的状态: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而欧洲却长期处于封建采邑制度之下。培养一名神箭手对封地资源有限的欧洲封建贵族来说需要付出相对巨大的成本。虽说火枪手的战斗力有限,但成本的相对低廉使其完全可以通过人海战术实现质量不够数量凑。反正在当时的贵族阶级眼中农民的生命不过是低值易耗品。因此火枪兵在欧洲逐渐淘汰了弓箭手、打穿了骑士的铠甲……

这一时期的欧洲始终在战斗:欧洲各国之间在作战、各国国内的贵族领主在作战、欧洲国家同殖民地人民在作战……欧洲在数百年战争中磨砺出了一套步兵战术:从西班牙方阵到莫里茨亲王改革,从古斯塔夫国王的崛起到腓特烈大帝的巅峰。位于地球另一边的东亚地区从1592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到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同样也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

先是朝鲜战场上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各种新式火器纷纷登场亮相;继而后金八旗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接着荷兰人入侵澎湖、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平定明郑政权;1685年到1688年清军对占领雅克萨等地的俄军发起自卫反击;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在这百年的战火历练中各种新式武器在东亚地区轮番上阵。1690年后清王朝已平定三藩、台湾,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也被削弱。

如果说在1690年以前近百年战争中明军、清军的火器发展是在一次次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那么在1690年之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宁平静的岁月。统治者开始满足于这种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时又不失时机推出了闭关锁国之策。当然你要说清朝完全不知道火枪的厉害也不对。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已开始大量使用火绳枪。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一样都是用热兵器武装的军队,但清军的枪械还没像英军那样前进到燧发枪阶段。

清朝选拔文官是用科举八股取士,选拨武将是考核弓马骑射功夫。想入朝当官要么走科举的路、要么就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科举主要考的是八股文章。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火器技术在清朝并非科举入仕需要掌握知识。文官用不着火枪,武将也用不着火枪。清朝以骑射立国,而火枪属于不入流的东西。因此在清朝凡是想走仕途的人都不会有研究火枪火炮的兴趣。如果说想走仕途的精英人物对火枪缺乏兴趣,那么民间百姓对这玩意就更没兴趣。

时至今日欧美国家仍允许私人持枪。这是因为历史上这些国家就有死人持枪的传统。欧洲人在开发美洲殖民地的过程中枪几乎成了与敌人乃至野兽搏斗的必备工具。在《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用枪决斗的故事情节。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美国私人持枪已很普遍。枪在欧美的发展不光是政府军队在推动,而且民间商品市场的需求也在推动。

火枪成为一种商品意味着某个工匠能发明更先进的火枪就可以赚大钱。这当然会激发一部分人为了挣钱去研究枪械。问题是枪在中国并不是一种可以自由交换贸易的商品。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设想一下自己统治下的国家如果人手一支枪会是什么情况?清朝以武力入住中原本就对中原汉人有极强的戒备心理。倘若民间真是人手一支枪也许要不了几年就会把清朝统治者赶回大兴安岭老家和狗熊为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