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生鉴定瓷器,西夏的开国君主李元昊是怎么死的?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位神仙人物,名字叫做李元昊,他占据的只是弹丸之地,却连续击败强大的北宋,还自称皇帝,建立西夏政权,跟北宋和辽朝皇帝平起平坐,结果因为自己太作,最后被儿子给杀掉了。

唐朝时期,党项拓拔部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被唐朝皇帝赐国姓李,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获得五个州的土地。

由于占据的地盘太小,实力又有限,李思恭及其后人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国,以及北宋。

但是,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之后,从拓拔部首领李继捧手中夺回了五州之地,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对此很不甘心,便带着一些族人投奔辽朝。

在辽朝的支持下,李继迁不但从宋朝手中夺走了河西走廊几个州,还夺回了失去的五个州外加一个灵州,他本人也趁机自称夏国王,但实际并非正式建国。

可以说,李继迁是相当生猛的,他不但打得宋朝没脾气,还派人截断了宋朝与西域诸国的商道,致使宋朝受到受到西域国家的朝贡,被无法从西域购买战马,宋朝的军事建设因此遭受重大影响。

李继迁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李德明自知才能不如父亲,便一方面对辽、宋两国称臣,与他们通商做生意,积极发展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又攻打周边小国家,壮大自身实力。

而李元昊正是李德明的儿子,他是十分聪明,甚至有些狡诈,从小就熟读兵书,富有谋略,但对宋朝富有强烈敌意。

在李元昊十几岁的时候,李德明就为他娶了辽朝公主为妻,并带他南征北战,他通过“打怪升级”,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

李德明去世后,李元昊成为夏国王,他不满足于偏安一隅,准备建立一个可以跟宋辽平起平坐的国家。

当时宋辽都有意拉拢李元昊,便都派遣了使者去册封他,而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于是对待两国使者都很轻慢,尤其是对待宋朝使者,他甚至故意刁难,挑起事端,宋朝使者也无可奈何。

不仅如此,李元昊还积极去汉化,他将唐、宋赐给他家族的李、赵二姓废黜,改姓为嵬名氏,名为曩霄,并在全国范围内下达了秃发令,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以此来体现民族个性。

更神奇的是,李元昊还让人创造了一套文字,即西夏文字,以此代替汉文,并将受唐宋影响的礼制音乐,给改成了更加豪迈的军事音乐。

在政治和军事上,李元昊的动作也很大,他效仿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对军队的管控也有所加强。

总之,李元昊一顿猛操作之后,国家旧貌换新颜,变得无比团结,而且日趋强大,于是在他继位的第六年,他就设坛祭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称帝之后,李元昊变得无比膨胀,他的作死之路也由此开始,他让人给当时的宋朝皇帝宋仁宗写了封国书,直接把宋仁宗给气炸了。

在国书中,李元昊追述了他的先祖与中原王朝的良好关系,也简述了党项民族的历史及对中原王朝的功劳,要求宋仁宗承认他称帝的合法性。

如果只是这样,宋仁宗也不至于生气,李元昊竟然在国书中使用了一句话:

男邦泥定国吾祖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

这句话中的“吾祖”两个字,按照惯例原本应该是兀卒,兀卒的意思大致相当于可汗,但他改成吾祖之后,意思就大不一样了。

吾就是我的意思,祖就是父亲或者祖宗的意思,改完后的整句话意思就从西夏可汗上书父亲大宋皇帝,变成了西夏父亲上书父亲大宋皇帝。

这句看似十分矛盾的话,显示出了李元昊的狼子野心,以及对宋朝的极大不恭敬,宋仁宗因此气得不得了,但也无可奈何。

但是,宋仁宗也不甘心就此受辱,便给李元昊回了一道国书,不承认他的帝位,还削去宋朝封给他的所有官职,收回赏赐给他的赵姓,停止两国边境互市,并在宋夏边境张贴悬赏令,重金求李元昊的首级。

当然了,李元昊对这些处罚是毫不介意的,他甚至有些高兴,因为这至少证明宋朝是不打算出兵的!

在摸清了宋朝的态度之后,李元昊胆子更大了,他派遣大量奸细进入宋朝,将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给诱骗过来,从而增加自身人口。

经过三年准备,李元昊觉得自己已经无比强大了,便决定发动对宋朝的战争了,但他不打算首先动手,不然他的另一个爸爸辽朝会不高兴,说他不听从自己指挥,擅自发起战争,该怎么办呢?

李元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不断给宋朝递交国书,国书中措辞极不恭敬,还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朝军队羸弱不堪,甚至拿辽朝来威胁宋朝,其用意是在激怒宋朝首先出兵。

在这种情况下,向来不喜欢战争的宋仁宗也忍无可忍了,终于发起了对西夏的战争,史称宋夏战争。

在随后三年时间里,宋夏之间发起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即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在这三次战役中,李元昊可以说是极其狡诈的,他要么以假议和作为掩护,然后趁机偷袭宋军,要么引诱宋军深入,然后进行伏击;再加上宋朝太过于轻视西夏了,最终三次都惨败给李元昊。

尤其是在好水川之战中,李元昊率领十万人攻宋,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执意让任福率领五万人进入西夏境内。

李元昊采取诱敌之策,先让数千人攻打宋军,假装战败后紧急撤退,任福以为李元昊不经打,便乘胜追击,结果中了李元昊的埋伏,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任福等多位大将战死殉国。

眼看在战场上打不过西夏,宋朝一些有见识的大臣便建议宋仁宗,其实可以使用其他办法击垮西夏,那就是发动经济战。

具体说来,宋朝停止了对西夏的银、绢、钱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西夏境内所有白盐入境,宋朝粮食、布匹、茶叶等生活物资也禁止进入西夏。

经过宋朝一番操作,西夏失去了最直接的经济实惠,国内物价也开始大涨,百姓生活变得艰难无比,再加上李元昊频繁发动战争致使民穷财尽,阶级矛盾因此加剧,反对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昊无力再发动战争了,他也逐渐意识到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比不了的,因此产生了议和的想法。

更让西夏雪上加霜的是,辽朝趁机利用宋夏对立的局面向宋朝要好处,为此不惜出卖西夏的利益,这让李元昊大为不满,而宋朝也积极满足辽朝的要求,最终促使西夏与辽朝的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李元昊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与宋朝议和了,而宋朝也不愿意再打,于是接受了议和。

但是,议和的结果对宋朝却是屈辱的,虽然西夏向宋朝称臣,但宋朝也被迫承认李元昊帝位的合法性,并恢复榷场,每年给西夏25.5万银及绢、茶岁赐。

也就是说,在宋夏战争之后,西夏由曾经的一个附属国,一夜之间变成为与宋朝平起平坐的国家了,而辽朝则因此成为最终赢家,将宋朝和西夏拿捏得死死的。

对于这样的结果,宋朝一些大臣感到十分不满,他们决定采取一些措施,继续对西夏造成破坏。

当时李元昊有两个心腹重臣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他们是皇后野利氏的兄长,分统西夏明堂左厢与天都右厢两军,是妥妥的实权派人物。

这两个人才能卓越,不但有谋略,还骁勇善战,他们在宋夏战争中表现优异,是宋朝当时最大的苦主。

大将种世衡见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功高震主,让李元昊颇为忌惮,便建议宋仁宗采取计策除掉这两个人,宋仁宗表示同意。

种世衡便找到一个叫做王光信(后改名王嵩)的和尚,王光信善骑射,熟悉西夏地形及风土人情,种世衡便让他到西夏给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带去一封劝降信,信中说宋仁宗册封他们为节度使,并赏赐给他们大量钱财。

与此同时,王光信又设法将将消息传递给李元昊,李元昊猜忌心本就很重,便派人抓来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并对他们进行严刑拷问,但二人坚持自己没有投敌之心。

不过,李元昊也不是傻子,他担心冤枉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便以二人的口吻给种世衡写了一封信,说不明白种世衡的意思,种世衡便回信说,宋仁宗答应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投降,李元昊由此认为二人有投敌之意,便杀掉了他们。

这还没完,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被杀之后,野利皇后十分难过,便向李元昊哭诉,李元昊心一软,就同意找回二人的家人予以厚待。

不久后,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的家人都被找了回来,但李元昊却从中发现了一个美貌女子,是野利遇乞之妻没藏氏,这让李元昊十分动心。

没藏氏虽然是党项贵族之女,但不是个省油的灯,她不但生得妩媚动人,而且性情放荡不羁,靠着出色的床上功夫,很快就让李元昊对她欲罢不能了。

这就让野利皇后大感意外了,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了保住自身地位,她便私自将没藏氏送入尼姑庵,李元昊当然不甘心了,便经常到尼姑庵与没藏氏私会,后来没藏氏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李谅祚,即西夏第二代君主。

由于没藏氏受宠,她的家人因此受益,兄弟没藏讹庞更是被提拔为相国,掌管全国军政大权,一时风光无限。

不仅如此,自从没藏氏有了儿子之后,她的野心就逐渐膨胀了,经常在李元昊面前攻击野利皇后,最终李元昊新仇旧账一起算,将野利皇后给废黜了,然后立没藏氏为皇后。

事情发展到这里,宋朝君臣为一个小计谋就让西夏发生这么多事情而感到暗喜,但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李元昊竟然死在了亲儿子手上!

野利皇后被关押在冷宫深处,整日以泪洗面,而且无法与儿子皇太子宁令哥见面,宁令哥也感到十分恼火,加之在此之前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李元昊的不满达到极点。

事情是这样的,宁令哥原本娶了一个大美女没移氏为妻,夫妻二人感情十分和睦,但李元昊却对没移氏起了歹心,竟然强行将其夺走,还封她为仅次于野利皇后的新皇后。

先是美妻被夺,后来两个舅舅被杀,母亲还被废黜,宁令哥对李元昊彻底绝望,又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便开始暗中策划谋反。

恰在此时,身为相国没藏讹庞也在与没藏皇后谋划,准备除掉宁令哥,改立李谅祚为太子,一个险恶的连环计就此诞生。

没藏讹庞找到宁令哥,刻意挑拨他与李元昊的关系,并暗示将给予他支持,鼓励他去刺杀李元昊。

宁令哥本就头脑简单,经没藏讹庞一挑拨,便决定采取行动。

1048年元月的一天,李元昊在宫中与嫔妃们饮酒作乐,一直到深夜才被侍从送到内宫去睡觉,当时他已经酩酊大醉了。

得知消息的宁令哥知道机会来了,便拿着一把刀来到李元昊的寝宫,抡起刀就砍向李元昊的头部,不过李元昊警觉性很高,觉察到动静之后躲闪了一下,但鼻子还是被宁令哥给砍掉了。

宁令哥本想再砍第二刀的,但侍卫很快就因为听到李元昊的惨叫声而冲了进来,宁令哥担心被侍卫们杀死,便仓皇逃出宫,跑到没藏讹庞家中躲了起来,而没藏讹庞早就在家中等着他了,很快就以谋反罪名将他与野利皇后处死。

再说李元昊,他虽然被侍卫们救了下来,但没过多久就因为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时年四十五岁。

不过,李元昊临死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呆下巴的决定,他召集群臣遗诏让族弟委哥宁继位!

最感意外的是没藏讹庞,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李元昊会如此安排,他岂能为他人做嫁衣呢,该怎么办才好呢?

不过,作为党项贵族家庭的没藏讹庞,还是有点谋略和魄力的,眼看皇位就要落入他人之手了,他便以外戚身份提出,皇位应该传给李元昊的儿子才对,不然不足以服众。

朝臣们摄于没藏讹庞及没藏皇后的权势,便不敢多说什么,而是一致认为应该册立嫡子李谅祚为新皇帝,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

就这样,在没藏讹庞的策划下,李元昊和太子宁令哥先后被杀死,而不满周岁的李谅祚则登上皇位,朝政大权则由没藏一族把持。

不过,没藏讹庞虽然大权在握,却将国家变成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工具,西夏的实力因此被严重削弱,对宋朝的威胁也大为降低。

宋朝君臣得知此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于是派人到西夏册封李谅祚为西夏国主,以示拉拢。

总的来说,李元昊的一生,就是不断折腾、直至把自己作死的一生,他与宋朝对抗本就是不明智的,还先后把老婆、儿子和大臣变成了自己的敌人,真可谓内忧外患,他的死是迟早的事情。

李元昊之死给人的警示就是,身为一国之主,想的事情应该是如何使自己发展壮大,让百姓安居乐业,并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而不是一昧穷兵黩武,因为对宋朝的胜利也只能是一时的,想要彻底击败宋朝,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西夏的体量太小,这么做只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再者,李元昊性格性格狂妄,猜忌心太重,还骄奢淫耻,没有礼义廉耻,一点都不懂得节制自己,这些都是作为君王的大忌,不利于内部团结,这也是导致他被儿子杀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浦生鉴定瓷器(西夏的开国君主李元昊是怎么死的)

兴盛于宋代的民窑繁昌窑?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山峦环抱的柯家村的山冲之间, 它也有着与“哥窑”相同的故事。

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

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己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柯家冲窑”。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已发现窑址多处,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是繁昌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具有代表性。柯家村窑主要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次烧白釉瓷器。种类多为壶、碗、碟、杯等民间日常生活用器,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釉面莹润,制作工艺细。

繁昌窑创建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一个以烧制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并曾经为南唐宫廷烧制过贡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龙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龙窑。2001年,繁昌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资助下,于2002年9月上旬至11月中旬对该县柯家冲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2003年1月4日至5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吴加安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张浦生研究员等一批著名专家应邀来繁,观看了发掘工地现场,参观了此次出土的瓷器标本和历年出土的繁昌窑瓷器精品展览,对繁昌窑发掘成果以及繁昌窑的时代、性质等作了论证。专家们认为,这次发掘发现了完整的龙窑窑炉、作坊遗址和原料产地,这种全面系统的发现在全国都是少见。目前发掘的龙窑应为北宋初期,但根据此次发掘出土的部分瓷器标本、遗址周围窑工墓出土的瓷器特点,繁昌窑的初始烧造年代当不晚于五代,并且很可能为南唐国宫廷生产过贡瓷,某些产品可能曾经外销。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出现的许多瓷器样式,即是繁昌窑产品。

在同时代的南方古瓷窑遗址,这座龙窑窑炉保存程度的完整、坡度之陡都是非常少见的。专家们指出,此次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我国南北方瓷器的交汇融合和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白瓷与青白瓷的生产、外销等一系列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问题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繁昌县城的南郊和西郊丘陵山地分布着众多的古窑址。其中柯家冲窑址最大,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繁昌窑的这样集中地。繁昌柯家村古窑址,为我国宋代专烧影青瓷的窑口,对研究青白瓷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繁昌窑初步认为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废烧于南宋。它是长江下游专烧影青瓷的重要窑厂。

繁昌窑是个民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主要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佣、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的产品主要造型特点,胎质相对的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1.碗、盏、碟类繁昌窑的碗、碟有相当数量的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喇叭形盏,内底脐圈圆凸或中心有一乳丁,具有地方风格。五瓣荷花盏,十瓣花口盏和十二瓣葵口碟、五瓣荷花口碟,造型优美,引人喜爱。

2.托盏,茶具也,又叫茶船或茶舟。唐宋时期,饮茶风盛,托盏是当时流行的用具。繁昌窑的托盏,从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繁昌窑生产的托盏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托盏、莲蓬形托盏、高托柱素面托盏、连托盏。托盏出现的上限是南朝青瓷;唐代越窑生产的托盏,托柱较矮,到五代北宋时期托柱逐渐增高。

3.盒类 盒是宋代常见的女士化装用器,繁昌窑目前发现的盒有镜盒和粉盒二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二种,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纽青白泛翠。小粉盒种类很多,大豆腹径在6厘米左右,形制有如瓜似果,有形桃类李,有花苞形的等,小巧玲珑。

4.执壶类繁昌窑的执壶分二种,大壶为盛酒器,小壶为饮食佐料壶。繁昌窑生产的二系盘口壶(由鸡首壶演变而来),盘口束颈,二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北宋中、后期逐渐不见。这种样式的壶不见江南诸青白瓷窑,是繁昌窑的典型代表作品。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江南诸青白瓷窑皆有生产。

5.杯类繁昌窑的杯种类繁多,有高足饼底杯、平底杯、高足杯等。其中,最美观的是荷花形杯。繁昌窑青白釉高足饼底杯,又叫“净水杯”,为佛教用器。这种杯内腹无釉,内底中心都有一个小凹窝。

6谷仓 冥器。谷仓中放入五谷,以保佑亡者在阴间继续享用。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很高?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现在大部分人提起宋朝总能想到经济文化发达,百姓富裕的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想到宋朝军事实力上的衰弱,不管是书籍还是影视作品中总是出现,宋朝作战失败赔偿议和的场景,那么在经济文化上高度发达的宋朝为何军事实力如此衰弱呢?

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说,赵匡胤建立宋朝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方式兵不血刃建立的大宋朝。所以他深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种军事政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时常发生着。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成为了赵匡胤的心腹之患。

而为了不像五代十国一些朝代一样,成为一个短命的皇朝,为了收回兵权,赵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成功地架空了那些开国猛将,那些次一级的军官则用一些资望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充任。但是这些手段在赵匡胤看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为了彻底断绝武将们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赵匡胤以及他之后的历代皇帝更是通过军事制度的改革,以及重文抑武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本来很强大的军队,保证宋朝的延续。

首先军事制度的改革“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军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规定将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调换,如此一来便可以做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借以防范士兵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彻底了消除唐末五代军事将领以武力称雄一方,威胁到朝廷的隐患。但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将领们尤其是主将并不熟悉所率领各部队的特性与战斗力,对下属部队亦无威严可信,势必影响作战效果。

然后是重文抑武的政策,赵匡胤除了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之外,还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广开科举文选,重用文人,以至于个人科举的成功胜过任何军功,成为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径。“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成为了当时的社会写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员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别。大宋名将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当时曾与其共事的韩琦尽管官阶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无可奈何之下的狄青发出了“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的感慨。

而军事制度上的改革以及崇文抑武的政策,间接的导致军事腐败,宋时期军队腐败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宋朝中后期武将贪财黩货、兼并土地成风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参与贪污腐败的将领依旧没有受到朝廷的惩罚。宋朝军政腐败还体现在私役军事和刻剥军士。据史书记载,当时上层将领私役军士的劳作范围极广,如修造地宅,伐薪烧炭,种植蔬菜,织造缎子、坐褥,做木偶戏人,刺绣,奏乐等等,堪称无所不有。公器私用,让这支军队疏于训练,军不成军,极大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弃武从文,古代汉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渐衰弱,宋朝的军事实力也逐渐被辽、西夏、金所超越,最终导致了宋朝国土沦丧,老百姓家破人亡。

同时还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那就是宋朝国土狭小,而且宋朝一直未能收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导致辽国、金国的骑兵部队可以长驱直入进军中原。在火器时代之前,骑兵部队是战场绝对的主角,步兵和弓兵很难与之抗衡。宋朝失去了盛产马匹的河套地区和西域,以至于缺少战马,难以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宋朝虽然经济文化方面繁荣昌盛,可是军事实力积弱,从而被元朝所取代!

有什么文物鉴赏类的图书推荐?

竟然你想让大家推荐考古类的书籍,那么我想你也和小编一样喜欢考古,那么小编来根据自己看书的情况以及各高校的一个考古课程的安排来给你推荐一些考古类的书籍。

总论论、教程类

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中国大百科全书》(198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2004) 作者是全球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保罗

4、《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984)作者苏秉琦

5、《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1996)作者俞伟超

6、《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1997)作者严文明

7、《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2004)作者张忠培

8、《中国考古通论》(2009版),作者张之恒,小编看的第一本考古书籍

9、《田野考古学》(2008版),作者是冯恩学,内容主要对田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等作了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探方法发掘、几种重要遗存类型发掘与清理、考古绘图与拓等。

10、《考古学概论》(2010版),作者马利清。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11、《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11版),作者张宏彦

旧石器时代考古

《旧石器时代考古》(2000版),作者王幼平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2005版),作者王幼平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考古》(2004版)作者张江凯、魏峻。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1994版)作者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1994版)作者苏秉琦

《仰韶文化研究》(1989版)作者严文明

《史前考古论集》(1998版)作者严文明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1998版)作者张忠培。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2004版)作者赵辉

《中国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卷》(2003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1980版)作者邹衡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1998版)作者邹衡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1998版)作者李伯谦

《中国考古学 —— 夏商卷》(2003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2004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1994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2000版)作者许宏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第5卷,(1998版)作者赵化成

秦汉考古

《汉代考古学概说》(1984版)作者王仲殊

《秦汉考古》(1998版)作者赵化成、高崇文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2006版)作者巫鸿

《中国考古学 ——秦汉卷》(2004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隋唐

《三国—宋元考古(上)》(1974版)作者宿白

《隋唐考古》(2002版)作者齐东方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2003版) 作者齐东方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杂志1978年6期 作者宿白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90版)文物出版社

《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2000版)杨泓

《中国石窟寺研究》(1996版)作者宿白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2018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元考古

《宋元明考古》(2004版)作者秦大树

以上只是列的一部分,当然了,除了看这些书籍之外,你还可以看一些专著,以及古文字、历史等等相关的书籍,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用,你也可以私信给小编,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欢迎大家关注说历史讲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