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新老瓷器,如何辨别古玩古陶瓷的真伪?

一个老玩意儿,总是伴随着不一样的故事,故事听多了,就会动心,你要是动心了,主见就没有了,以为是捡漏了,生怕好东西被人抢走,其实现在这个市场上,很少有漏能给你去捡,不能总想去捡漏,一但有了贪便宜的心理,更多的可能是带来吃亏和上当。如果你真的捡了一次漏,千万不要再想着从这个人手再捡一次,要是有这个想法,你就危险了,也就意味着你快要进陷阱了。

听了奉承的话,说你是行家,有眼力,我给你便宜,你以后多照顾……这时候你就要注意了,最好不要有侥幸心理,这里不存在运气,只有真假。不能凭感觉,不能靠蒙,更不能信包老、包真一类没有实质意义的承诺,要想玩好,只能靠眼力。

文物鉴定新老瓷器(如何辨别古玩古陶瓷的真伪)

和卖家探讨,你永远不是对手。你一张口,人就知道你的功底。听老一辈人说,拿东西够不着,对方递你,你要双手捧接,卖家一看,内行,就会认真几分。还有一个例子很形象,如果看货时正好有人在你边上,你成心拿起来显摆一下,人家很轻蔑地笑笑你哼哼你,那赶紧放下,这说明东西肯定没戏。老人讲话,卖主身边有人的问价的时候,你别着急问,问出来也是高价,等没人时再问,卖家心理也占不了上乘。

古董玩的就是心性,除非成了长期伙伴或者真正自己人,否则别着急入手,现在微信又方便,拿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先给自己身边最信任的三个人看,如果都说没问题,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就可以入手。记住,有疑不入手,有十个点都对,一个地方不对,不好意思,不入手,一个真东西,肯定是全方面都对的。

行家给我说 ,不要怕吃“药”,怕就怕吃了药不长记性。凡是玩家没有不吃“药”的,好多高手也是从“药”堆里爬出来的。往往吃一回“药”,就有一个教训。迫使你去探究,使得你在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突破。一件东西上手以后你要反复研究,不是看个表面,就放下,多着多研究才有提高。买了就买了,不看也不摸,等于没买。这些话都很有道理。

玩古董大部分都半路出家,相对来说经验少,理论基础差一,所以一定要多学习,多听行家们说,学习是第一位的。前期可以上手些便宜的普品,瓷片标本等,有了心得再慢慢深入,不要着急买精品,听一个前辈给我说的很有道理,普品是教材,教你读懂古董的基本符号。精品是名著,让你感悟古董的艺术魅力。普品玩其形,精品享其韵。不玩普品难识古物真伪,不玩精品不知古董精髓。用普品练眼力,用精品长眼光。买普品不贪多,买精品莫吝啬。看普品凭的是经验,选精品靠的是修养。从普品起步,得精品知足。前辈们积累的经验一定要多学习。

玩古董玩的就是心性,不急不燥,不骄不奢,安住当下,多悟多参,勤学长眼,上手体悟。

等形成自有鉴定体系后,你就基本入门了。

下图为一些标本,供参考。

怎样鉴别新老瓷器的胎体?

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的年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从事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瓷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做出判断,这便是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器研究者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应是科学的总结,是现在国际上鉴定古陶瓷通用的方法。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主要从手感、声音、接底现象等方面来区分新老胎体,这篇主要来讲一下观感。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有以下几种:

跳刀痕、螺旋纹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窑瓷器中多见,在官窑器中极为少见。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残片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底跳刀痕

明万历青花瓷片跳刀痕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底跳刀痕

螺旋纹与跳刀痕一样,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多出现于元、明时期露胎器底,俗称为“脐状”、“乳突”等名。在拉坯时,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了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少数逆时针旋,实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习惯所至。老瓷器螺旋纹自然流畅,而新仿器螺旋纹生硬,鼓瑟胶柱之感十足。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钧瓷片三件器底脐状足

仿元青花大盘底螺旋纹

泥鳅背

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清雍正官窑黄地绿龙纹碗

清雍正官窑粉彩团蝶碗

仿明青花大盘底

火石红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这是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景德镇生产的明清民窑或宋元龙泉窑、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会见到。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现象,有的藏家误认为有火石红者就是真品,其实是误解。陕西古瓷专家马广彦结合实物的表现,将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假红等类型,还是很有见地的。

“胎红”主要表现在器物足边胎釉结合的地方会出现一条较浅的桔红色圈线,这是器物胎体内所含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多出现于盘、碗或瓶类的足边(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现在仿制明清官窑的小杯或碗的足边,往往呈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泛有光泽。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大盘底足边火石红

仿明五彩大瓶底火石红

近20年来市面上常出现有一种臆造品,此类臆造品从器表看地釉为淡粉红色,很轻薄,多为青花或斗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应属“胎红”的另一种。此类器物的胎体是人为制作的红色胎体,使藏家误认为成化官窑的真品。其实明代成化传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润,胎体较轻薄,盘碗类的胎体如透过阳光照射,胎微微显稍许肉红色,这是明代早期圆器的特点之一。针对这一特点,景德镇制作的臆造品其胎体不用阳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现淡粉红色。这类臆造品胎体过于轻薄,纹饰绘画粗糙,常见器型除小杯外还有瓶、小罐、盘之类,与成化传世真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头条号《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有专家说了死亡气泡能推断瓷器年代?

鉴定瓷器什么死亡气泡、火石红、午毛纹、落款、釉色,还有故事!现而今绝不能凭以往历年经验之谈、或老年间掌柜的一上眼八九不离十的老皇历!

现而今,绝不是你不明白,是环境变化快!造仿,高仿、低仿让你眼花瞭乱,只有你想不到,没造假办不到。什么样的化学、物理、机械、温度、煤爆、遇冷、冲击、破碎、针剌、电子、精刷、调釉,细磨等人工试验,各道工序样样具全!你要什么特征给你仿什么特征。要什么价位烧制什么样的瓷器!所谓专家千万不可照着老皇历误判!给人订价,忙着收取鉴定费!抽空到景德镇仿古一条亍、或作旧仿古制瓷作坊走一趟、和窑工聊聊天,他们是你最好的老师!你会见到所谓老瓷,一翻一瞪眼,真让你出一身冷汗!我的祖宗(高仿!唐宋元明清)样样具全无奇不有!多少出高价入坑淘宝人!😭😭😭😭😭

现代鉴定古玩瓷器要在尊重老年经验基础上、相信科技检测标准,研究高仿造假程序遗留特征,疑点!多角度多交流、多参照世界各地博物馆历史遗物展品多看历代真品,眼睛里就容不下假、如果老在假里转看什么都象真、就会把眼看花看假!多与市场老商户行里学习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Han)

在文物瓷器鉴别中经常提到现代化学颜料和古代矿物颜料?

谢谢邀请。我想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我"青花瓷"的名字吧。

巧了,我确实比较喜欢青花瓷器,收藏了几件,大都是清中晚期不入流的民窑东西,玩玩儿而已。

从青花瓷器来看,元明青花大多使用的进口的矿物染料"苏麻离青",这种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或黑,大多有晕散,因染料中含铁,仔细看有小点的锈斑,这些特征构成了元明青花比较典型的发色特征。而化学染料经过了提纯和加工,发色更纯正更艳丽些,但缺少那种"古气",经过对比一眼就能看出来。

要看元明青花瓷器,只能去博物馆,在民间和古玩市场可以说几乎看不到,碎瓷片已价格不菲,忽悠的都是仿品,真品直接上苏富比了,还用得着在大街上叫卖。

清中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器还比较常见,这时的染料大多用的国产浙料 ,发色灰暗,但与现代青花瓷器比较在发色上也有明显的区别。鉴别的方法就是多看实物,新旧放在一起把玩比较,只看书本是学不会的。另外,瓷器的器型、画片、底足等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只有综合起来看,才能对一件瓷器做出初步的判断。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