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鉴定瓷器,有哪些广为流出的历史真相?

要说我国5000年来最大的“历史谣言”,我觉得陈世美抛弃妻子算是其中之一,借着这个话题,今天我要为陈世美翻案!

哪怕到了如今的2022年,女人们一旦骂起负心汉来,都不忘把陈世美提出来比一比,说自己的男人是“当代陈世美”,如果说有人念叨就会打喷嚏的话,估计陈世美在地府已经咳出肺痨了吧。

其实陈世美不但不是渣男,并且也没有抛弃妻子。他是被小人嫉妒眼红,才故意编排他抹黑他,让他这么多年以来,被世人所唾骂,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揭秘。

陈世美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存在于戏曲中,但是有原型

陈世美这个戏曲角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明朝小说集《百家公案》中,诞生了一个高中进士后反杀妻子的负心汉角色。

在小说集《百家公案》第二十六回《秦氏还魂配世美》故事是这么说的:

钧州有一个秀才,就是陈世美,他娶了秦氏的女子为妻,两人生了一双儿女,大的是个男孩,叫做瑛哥,小的是个女儿叫做东妹,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也算幸福美满,毕竟儿女双全嘛。

后来陈世美进京赶考,这小子运气不错,居然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做了榜首。古代状元呢,一般都会留在翰林院就职。

陈世美也不例外,他也留在了翰林院当差,负责修撰书籍。

陈世美在京城小日子是过得舒舒服服的,但是他的老婆秦氏就比较惨了,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间了足足2年之久。

陈世美似乎选择性遗忘,一点也没有回老家把秦氏接来过好日子的意思,而秦氏还担心自己老公是不是在京城出了什么事,于是带着两个孩子上京城,找寻自己的老公,借助在一个姓张的人家里。

筠州秀才陈世美,娶妻秦氏,生一男瑛哥,一女东妹。时值大比之年,陈世美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陈世美久贪爵禄,不念妻子。两年不归。秦氏便携一对儿女赴京寻夫,借住在张元老家。——《百家公案》

张元老看见秦氏可怜母女,于是就给秦氏出主意。陈世美经常在自己的府衙举行聚会,让她装扮成弹琵琶的卖唱女,混进去,用此方法见到陈世美。

秦氏如愿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陈世美也认出了秦氏,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情,但很快就恢复如初。

宴席期间,陈世美装作不认识秦氏,待宴席散后,陈世美便暴露本性,装都懒得装一下,直接将秦氏打了一顿,然后赶出了家门。

知道是状元老帮助的秦氏,又给张元老扣了一个私藏不良女的罪名,赏了他几十大板,这还不算,陈世美对妻子不念旧情,但是却没忘记自己一双儿女。

陈世美命令自己的手下,将与秦氏所生的一双儿女抢了回来,将秦氏最后一点希望也给磨灭 了。

将儿女抢回来以后,陈世美更是下了狠心,决心斩草除根,于是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干将赵伯纯追杀秦氏,后来在白虎山下一剑刺死了秦氏。

秦氏的遭遇被中元三官菩萨所可怜,于是命令白虎山的土地看护好秦氏的尸身,还给秦氏服下了一颗定颜珠,藏在白虎山洞中。

中元三官菩萨又化身为得道高人,将秦氏一双儿女收入门下为徒,教他们一身本事。

后来朝廷遭遇海贼祸乱,无人能敌,于是朝廷便下召,招天下能人降服海贼。秦氏儿女便下山揭榜,并且很快就把海贼收服,立下汗马功劳。

自古以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陈氏兄妹立功以后,朝廷不但封赏了兄妹二人,还追封了他们的母亲秦氏,以及陈世美,秦氏为镇国老夫人,陈世美为镇国公。

菩萨见时机已到,于是就让秦氏还魂,让秦氏活了过来,秦氏活过来的第一件事,及时将陈世美的恶性昭告天下,最后陈世美被皇帝发配充军,有的版本呢也说是陈世美被包拯斩了。

其实从《百家公案》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漏洞,那就是陈世美杀妻这件事是不符合常理的。

古代男人高中状元以后,之所以会抛弃原配妻子,多半是被朝中重臣看中,选为了女婿,但是陈世美并没有,那陈世美为什么要灭了秦氏呢,这是站不住脚的原因之一。

其二,也许有人会说,陈世美嫌弃秦氏乡妇的身份,上不了台面。但是古代女子多是不识字的,秦氏除了自身气质差一点,和大家闺秀学识是一样的,且陈世美完全可以把秦氏深藏,不让她露面就是了,别人也不会说他什么,毕竟古代男人这么做的可多了。

其三,有人还会说,陈世美是怕秦氏的存在耽误他的良缘,那这个就更站不住脚了,因为陈世美要是真的怕原配耽误自己大好姻缘,那为何又要讲一双儿女抢回来,这不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我陈世美曾经有过一段情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陈世美不会做。

所以从以上三个原因来看,戏曲故事对陈世美的编排抹黑根本经不起推敲。那么陈世美的原型人物到底是谁呢?为何又会被别人故意抹黑呢?我们接着看。

陈世美原型叫做陈熟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家境不太好。

陈熟美虽然穷,但是在古代那个万般皆下苦,惟有读书高的年代,陈熟美就是一只妥妥的潜力股呀。

于是乎陈熟美的一些朋友就资助陈熟美读书 ,让他上京赶考,陈熟美呢也非常争气,考上了,在京城做了官,而且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叫秦馨莲。

都说人红是非多,陈熟美发达以后,原来那些资助过她的朋友们就纷纷来投靠他,其实就是来蹭吃蹭喝,天天赖在陈熟美家不走。

这也就算了,原先认识陈熟美的人不管有么有帮助过他的,都想去他家蹭吃蹭喝还带上一家老小,这换谁谁也受不了。

后来,陈熟美就命令自己的管家,再有人来蹭吃蹭喝就不要放进来了,实在是招架不住。

这些人捞不着好处了,但是又拿当官了陈熟美没办法,于是就想出了搞臭人家名声这个主意,编排了陈熟美抛弃妻子,无情无义的负心汉形象,让唱戏的天天唱。

没想到这出戏越唱越火,火到后人都信以为真,要是直接指名道姓也不太好,那些就把陈熟美改名为陈世美,秦馨莲改名为秦香莲。

写在最后

都说窦娥冤,要我说,陈世美也很冤。但是陈熟美被人编排也不是没有原因,谁让他先前接受过别人的资助呢?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换做是你,你来做陈熟美,你会怎么对待这些蹭吃蹭喝的人呢?

湖北鉴定瓷器(有哪些广为流出的历史真相)

女朋友肚子有道十公分左右的疤?

导读: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感情以及恋爱的对象,都希望对方的经历能够艰难一些,这样在感情上能够给人纯洁单一的感觉。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感情对象的个人过往经历会尤为的在意,甚至会带有一些洁癖的心理。

所以遇到一些不对劲的情况时候,都会下意识的怀疑对方的真伪性,发现自己女朋友肚子有道十公分左右的疤,而女朋友她却说是小的时候爬树划的。在这也样敏感的位置以及伤口,难免会让人怀疑是真的吗?

所以,如果有男性朋友发现自己的女朋友会刻意隐瞒自己过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一、腹部伤疤的可能性猜测

伤疤的位置在腹部、并且长度是在十公分左右,最先让人怀疑的那就是对方以前是不是做过剖腹产,而这就是牵扯出是否生过孩子的问题。但是,除了剖腹产之外,还有很多脏器疾病的手术也是需要在腹部进行开刀的,所以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手术的遗留伤疤。

而手术留下来的刀疤与意外受伤留下来的伤疤,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伤疤的边缘是否整齐,伤疤外形是否规整。一般情况下,手术的伤疤都是笔直而且边缘没有过多割裂的锯齿状痕迹,要么是比较细长不明显,要么疤痕两边会有明显的缝合点。

所以,可以根据伤疤的外形来做简单的真伪判断。

二、对方说谎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对方说谎了,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她所讲的那么简单,又应该怎么办呢?

1、直接问清楚对方真实的情况:在感情里忠诚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并且也是婚姻建立的前提,如果真的是特别在意这件事情,并且认为这将会是彼此感情的一大危机。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问清楚真实的情况。

但这相对应的你也需要承担起一些被欺瞒的糟糕感受,也许对方是出于自卑,也许对方是刻意为之,这都难免会对你造成伤害。在问清楚真实的情况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接受程度来计划接下来的感情走向。

2、不再去过问,容忍对方的谎言:不管对方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而对你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情况,但这也表达出了对方想要和你继续走下去的意愿。所以,你也可以选择不闻不听,直接将事情翻篇,让这个秘密成为永远的秘密。

感情中也需要那么一部分的包容性以及对对方绝对的信任,但同样也要承担未来会存在的感情危机。但是,有时候爱情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盲目的投入,不要去追究对方的过去,用爱去包容对方,也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学会正确审视自己的情感

每个人在感情中都会遇到很多让你突然间警铃大作的时候,会让你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自己情感的时候。成年人的爱情,大多都是很现实的,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伴侣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要求和底线。

当我们发现对方也许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发现自己的感情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变得不再纯粹和真挚,而是否继续下去就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这耽误的是两个人的时间。感情每走一步都并不容易,是妥协还是分开,都取决于对方值不值得你去付出。

重要提示:关于伤疤的讨论,可以明确的是手术伤疤和意外划伤的伤疤是很容易区分出来的,并且手术也不一定是剖腹产。而如果发现对方欺骗了自己,就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情感了,是询问清楚还是继续翻篇,都要依照情感价值而定。

今日话题:感情中,你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有哪些?欢迎留言讨论。

如何辩证地分析解读考古神话和传说交织而成的华夏文明上古史?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姬水,炎帝生于姜水”。姬水在关中西北,姜水在关中宝鸡地区。

如今在宝鸡姜水沿岸,考古学家发现了5000—6000年前的“姜氏城遗址”,遗址面积49万平米。极有可能是炎帝部落早期都城。而在姬水沿岸,陕西西安高陵县发现5000—6000年前的“杨官寨遗址”,遗址面积100万平米,极有可能是黄帝早期的都城。这两座城市遗址都与传说的黄帝时代吻合。

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古学家分析,炎帝和黄帝集团通过“板泉”之战,黄帝胜利,于是黄帝,炎帝部落融合为炎黄部落联盟。他们统治整个渭河流域,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被潼关黄河所阻挡,于是沿着渭河的支流洛河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北上,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河图洛书”的传说,最后他们定居陕北延安,《史记》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他在黄土高原建立了华夏集团,而延安又发现多座史前城市遗址,其中4500—5000年的“芦山峁遗址”遗址分布200万平米,极有可能是黄帝后期的都城,因为在芦山峁遗址去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黄帝部落正是以此地为大本营,东出黄河战胜蚩尤部落统一整个中原,黄帝在这里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死后葬在这里,由于百姓爱戴,不忍相信黄帝去世,于是为了神话伟人,编出黄帝乘坐黄龙飞升上天,百姓不舍紧抓衣角,后将撕下的衣角埋葬的传说。而《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隔壁的县叫黄龙县,与此肯定有联系。中国人有给祖先陵墓种植柏树的传统,延安黄帝陵,八万多颗约5000—500年的古柏群,就是历代后人祭祀先祖的铁证吧。

后来的尧舜则在黄帝陵黄河对岸的山西临汾建立尧舜之都,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遗址面积280万平米的“陶寺遗址”。

而大禹在位于黄河中游”几”字弯的司马迁老家韩城做了“大禹治水”。《史记》记载“禹都阳城”。司马迁老家韩城古称(夏阳、龙门),治水之地龙门,夏朝和阳城,这与夏阳这个古称联系紧密。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也是大禹封邑的传说地“阳城”之一。

后来大禹建立夏朝,夏都应该是位于黄帝陵北部的中国最大城址,距今约4300—3800年,遗址面积425万平米的“石峁遗址”,就极有可能是夏禹建立的夏都,作为中国第一王朝国都,石峁巨城,出现颠覆中国建城历史的遗迹,马面城墙,瓮城,内城,外城,皇城,城墙纴木技术,以及四周十几座卫星城遗址。这绝对是一个王朝都城的规模。而石峁和陶寺考古学家认定,石峁人灭了陶寺人,而历史上尧舜下来就是禹和启。看来不是尧舜禅让给禹,而是政变。在石峁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大量鳄鱼尸骨和鸵鸟蛋,陕北地区不会有些动物,说明石峁先民的势力范围已经与长江一带联系起来了。

后来在3800年左右时石峁遗址废弃了,也许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或是外敌威胁,石峁的夏朝人,顺黄河南下,经过几年的迁移,终于迁到了河南伊雒平原,于是又在此建立新的城市,而此时夏王朝的实力大不如前于,进入夏朝后期或商朝早期,这里考古学家发现约3700—3500年前的城市遗址,”二里头遗址”,遗址面积300万平米。此时的夏朝实力大不如前,所以二里头没有像石峁425万平米那么巨大,那么先进,没有马面城墙,瓮城,烽火台,内城外城,卫星城等设施,也许它还不是都城,只是一个大城。

迁到伊雒流域的夏王朝面对东部东夷人部落的威胁,最终在3600年前,东夷人“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亳“,与“二里头”共用了近百年,受到外族或洪水威胁,”盘庚”又迁都到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最后迁到河南安阳。以后得历史我们都知道,西周武王又灭了商,建都在了镐京,申侯联合犬戎又杀了幽王,于是平王又迁都到了雒邑开启春秋战国时代。

谁动了朱棣的庙号?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伐的途中病逝。继任的皇帝和朝中大臣给他拟定的庙号是“太宗”,这也是朱棣一生最想得到的庙号,这是对他的肯定。然而,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花费了半生的心血才得到的“太宗”庙号,却被他的后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改成了“成祖”,如果朱棣泉下有知,得气的吐血。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和敬拜的商朝,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对于古人来说,直呼祖先的名讳是大不敬,因此用庙号替代祖先的姓名。

隋朝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帝王死后都有资格获得庙号,只有那些有大功德的帝王才会有,才配享有后世的祭祀。隋唐之后,是个皇帝死后都会拥有庙号。

庙号不是随便拟定的,有“祖”与“宗”之分。典籍《礼记》中记载:“祖有功,宗有德 。” “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

也就是说,在拟定庙号的时候,一般把打江山的称“祖”,守江山的称“宗”。所以,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通常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第二代皇帝通常被称为“太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

庙号和谥号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给予一个评价。但是由于后世皇帝的谥号字数繁多,再加上后世的皇帝一般为前任皇帝上的谥号大多都是美谥,如此一来,就无法体现出真实的评价。所以,要想准确判断一个皇帝施政、德行的评价,最客观有效的就是庙号。

众所周知,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中夺得了皇权,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黑点”。为了强调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朱棣做了很多努力,就连自己的生母他也不承认,谎称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子。

不管怎么说,朱棣的皇位不是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中合法继承的,正因如此,朱棣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世人相信,自己的皇位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具有正统性。

“太宗”这个庙号对朱棣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拥有“太宗”庙号的皇帝,都是开国之君的继任者,即便你不是合法继承的皇位,只要你有了“太宗”的庙号,你就是合法的继承者。

朱棣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获得“太宗”的庙号,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为了获得这个肯定,朱棣可谓是煞费苦心。

从登基开始,朱棣就有意无意地暗示太子和重臣,自己想要“太宗”这个庙号。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建文帝是这些人最大的顾虑。为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朱棣采取了种种手段,以彻底抹除建文帝的存在。

朱棣攻入南京后,并没有着急登基称帝,而是第一时间去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先拜祖再称帝,和先称帝再拜祖,二者看起来只是形式上的顺序不同,实际上不同的顺序,折射出的是皇位的合法与否。

朱棣登基之后,便开始了抹除建文帝痕迹一系列行动。他先是废除“建文”年号,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因此,在位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年号却长达35年,平白多出了4年的时间。

之后,朱棣不但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还不让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宗庙,以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直到明朝灭亡之前,官方的史籍中都把朱允炆称为建文君。

朱棣还以恢复祖制为由,把建文帝施行的所有法律政策予以废除;同时还授意把建文朝的相关档案资料悉数销毁,并规定以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能存留建文朝的相关文字资料。朱棣还宣称自己是直接从父皇朱元璋手中继承的皇位,以显示自己的皇位的正统性。

做完这些,朱棣还是不放心,便以各种理由把和建文帝相关的许多大臣和文士或贬或杀,彻底瓦解这些人在朝堂上的影响。

南京是朱元璋和建文帝生活执政的地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留下了他们很深的烙印。为了彻底消除建文帝的影响,朱棣最终决定迁都北平。当然朱棣迁都的原因众多,但是消除建文帝的影响是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朱棣的一番努力之后,彻底消除了太子和朝中大臣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去世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太宗”这个庙号。

按理说,朱棣得偿所愿,一生功成名就,没什么遗憾了。然而,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朱棣大费心血辛苦谋划得来的“太宗”庙号,百年之后却被自己的“不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彻底给更改了。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因为他既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兄弟,由谁继承大统成了重要的问题。

在杨廷和等大臣的商议下,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最终选择和明武宗朱厚照关系最近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从礼法上来讲,朱厚熜出身于小宗藩王,如今做了皇帝成为了大宗,为了彰显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朱厚熜就必须认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叔父,这样一来,朱厚熜成了明孝宗的后人,继承皇位才具备正统性。

嘉靖皇帝的皇位虽然是来自“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皇明祖训》中规定,所谓兄终弟及是指同母所生的兄弟,不是指异母兄弟,更不是指堂兄弟。嘉靖皇帝朱厚熜能够继位的法理依据采用“兄终弟及”,并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杨廷和等大臣要求嘉靖皇帝认明孝宗为父亲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这看似“符合礼法”的要求却遭到了嘉靖皇帝的拒绝,因为他要认自己的生父为皇父,生母为皇母。

一边是杨廷和等大臣手握“正统法理”的名分,一边是嘉靖皇帝占据“孝悌伦理”的大义,绝对是势均力敌。

观正进士张璁首先站出来,不但公开支持嘉靖皇帝的做法,还提议将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灵位迎入太庙祭祀。很快,嘉靖皇帝也拥有了一批支持者。于是开启了嘉靖皇帝和杨廷和等大臣之间长达三年半的朝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他为生父兴献王争取到了“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的称号,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伯考”。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让嘉靖皇帝完全满意。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专门用来祭祀“恭穆献皇帝”的世庙,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落成。嘉靖皇帝离让生父“称宗祔庙”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明朝的太庙制度是由朱元璋确定的,没有采用周礼的“天子七庙”制度,而是效仿了唐宋立九庙的制度,也就是在太庙正殿中供奉九位先祖,即一祖四昭四穆。

太庙中先祖神主牌位的放置,则采取“同堂异室”的制度,即太庙寝殿内每块神主牌位都享受一个单间的待遇。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先祖进行追封,其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都祭祀太庙,庙号分别为明德祖、明懿祖、明熙祖和明仁祖。

朱棣成为皇帝之后,非但没有给侄子建文帝上庙号,还褫夺他父亲朱标的庙号,因此明朝的太庙中没有这父子二人的神主牌位。

景泰帝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被废去帝号,明宪宗继位之后虽然为他了上了“恭仁康定景皇帝”的谥号,但没有拟定庙号。所以太庙中也没有他的神主牌位。

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明朝的太庙中祭祀的先祖已经达到上限,分别是明德祖朱百六、明懿祖朱四九、明熙祖朱初一、明仁祖朱五四、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镇。

按照宗庙制度的规定,一旦太庙正殿的位置满了,就必须移出一位到偏殿,即祧庙,也叫做入祧。

而入祧也是有规定的,一般称“祖”者以开创之功享受万事不祧,同时称“宗”者按亲属关系由远及近,依次轮着来。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宪宗驾崩之后,神主牌位需要祔享太庙,此时面临的问题是把太庙中哪位先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正殿呢?继任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召集群臣商议。

大臣中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将太庙制度改为符合周礼的“天子七庙”,把明德祖、明懿祖、明熙祖这三位先祖牌位移出太庙,毕竟这些先祖只是追封,没有功德可言,然后明宪宗入祀太庙。等到明孝宗的神主牌位进太庙时,只需将明仁祖的神主牌位迁出即可,然后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放在太庙的正位,视为大明的始祖。

以礼部尚书周洪谟为代表的大臣建议继续保持“天子九庙”的制度,把明懿祖的神主牌位迁出太庙,视明德祖为始祖,明太祖和明太宗的神主牌位效仿周文王和周武王,百世不迁。

最终,明孝宗采纳了周洪谟的建议,将明宪宗祔入太庙的同时,将明懿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

明孝宗驾崩之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按照先帝成例,将明熙祖的神主牌位移出太庙。

明武宗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按照惯例,将明仁祖的神主牌位从太庙中移出。

嘉靖皇帝很想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抬进太庙,但是兴献王毕竟没做过一天的皇帝,唯一的功劳就是生了嘉庆皇帝,进入太庙的理由不够充分。终于,嘉靖皇帝等来了机会。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已经致仕的杨州府通判同知丰方上疏皇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孝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简单来说,就是奏请皇帝复古礼建明堂,让献皇帝称宗祔庙。

所谓的明堂制度,按照《周礼》的说法,周文王有大功于周朝,明堂以文王配上帝。享受明堂祭祀。

在古代,明堂祭天和郊祀是两个极为重要的祭祀活动。郊祀是在郊外祭天,配祭的一般为开国之君,明朝郊祀时的配祭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堂祭天则是在宫殿内祭祀昊天上帝,配祭的一般是对当朝有大功的君主,周朝时,配祭的是周文王,汉唐以来,有的当朝皇帝把自己的父亲抬进明堂,享受明堂配祭,表示自己对父亲的孝敬。之后,逐渐形成了惯例。

按照明堂制度的惯例,嘉靖皇帝把自己的生父抬进明堂也算名正言顺。但是要进明堂,就必须得有庙号,所以嘉靖皇帝为自己生父拟定庙号也就顺理成章了。有了庙号,自然就能进太庙了。

于是嘉定皇帝立即下令修建明堂,并要求给自己的生父上庙号并享用明堂祭祀。嘉靖皇帝的这一举动,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户部侍郎唐胄上疏直言,有资格享受明堂配祭的是明太宗朱棣,轮不到兴献王朱祐杬。一怒之下,嘉靖皇帝将唐胄关进大牢。

嘉靖皇帝同时提出,明太宗朱棣的功劳太大,应该称“祖”以配祭上帝。然后嘉靖皇帝还提出,自己的生父诞育自己,功劳也很大。通过把明太宗朱棣和兴献王朱祐杬捆绑在一起,成功堵住了那些反对大臣的嘴。

在嘉靖皇帝的强力推行下,最终为自己的生父争取到了 “睿宗”的庙号,成功进入太庙,实现了自己的终极梦想。

同时,嘉靖皇帝把朱棣的庙号“太宗”改成了“成祖”,毕竟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称“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配祭上天,这样也等于变相抬高了朱棣的地位。

朱棣原本的谥号是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体天”的意思就是体会太祖的遗愿;“广运”则表示将高皇帝的江山发扬光大。

嘉靖皇帝把朱棣的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的“启天”和“肇运”都有重新开创江山的意思。

经过嘉靖皇帝的一番操作,彻底将朱棣花了一辈子心血想要洗刷掉的“谋反篡位”的努力给抹杀了,由此坐实了“反贼”的帽子,再也摘不下来。但是,嘉靖皇帝的本意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