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绿定瓷器鉴定,一张图看懂瓷器分类?
越窑青瓷。 这个种类的瓷器最早被人发现于《秘色越器》这一首诗中,主要描述的是对于杭州附近的所有青瓷窑厂的总称,越窑中产的瓷器被陆羽高度评价为:类玉,类冰,色青而茶色绿,陆羽在当时都十分推荐使用越瓷来做自己煮茶以及吃饭的瓷器,可见这个瓷器的种类拥有多大的名声。
如何鉴别50?
50、60、70年代瓷器特点是瓷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釉水莹润、均匀、清朗,白中略泛翠青色,玻璃相适度,胎釉结合好;粉彩彩料精细、匀和,色泽鲜亮、明丽、活泼,烧成温度好。 底色分3种:玫红、娇黄、翡翠绿。这种红料稍稍泛一些玫瑰色,使红色效果十分引人注目而又稳重。其所有粉彩料都极为细腻,浓淡相宜,涂彩又极认真、细致,花叶的涂染十分得法,加工烧成温度恰如其分,因此粉彩显得格外美。
定窑白瓷十大特征?
1.呈色: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
2.淋釉(泪痕):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从而产生定瓷的淋釉俗称泪痕。
3.生辣感::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会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俗称生辣感,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习惯称谓。
4.刀痕和刀线:凡是辘轳旋转做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只有在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可以看到,档次越高越精美的留有刀线越少。
5.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mm,阴面剐去1~2mm,定有规则,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
6.手工味::器壁呈现为一边薄一边厚,外糟内秀,定窑底足及背部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能见泥屑粘连,在修坯过程中会有手掐纹。
7.底施半釉::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从而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
8.玉璧底和珍珠底: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也就是一种超宽底足,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深2-3mm深的凹状小圆。而珍珠底则是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
9.豁口::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做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用刻刀分左右约5mm不等各削一刀,深度为3-5mm,依次做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
10.跳刀纹::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
定窑绿釉真品特征?
北宋绿定,釉色尤如翡翠般的美丽。同时有深浅颜色变化,呈显出玻璃质化,通透肥润,由于年代久远器身布满开片,不同时期的开片过渡自然,在纹饰出筋处,有爆釉而露出淡淡的火石红,自然灵动,胎质细腻,壁薄小圈足,三点支烧,体轻胎薄,胎釉之间有黄沙夹层,由于施釉不匀,有泪痕,修胎痕记也就是竹丝刷痕,绿定是稀缺的艺术珍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