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末釉瓷器鉴定,戴明亮是非遗传承人吗?

戴明亮不是非遗传承,而是国博匠人。

戴明亮自幼在长辈的熏陶下对建盏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与努力掌握了建盏从胎土配比拉柸成型,釉水调试,温度控制等所有建盏烧制技艺,并成功烧制出兔毫,银豪,柿红,铁锈斑,茶末,油滴,金盏,曜变,等一系列产品。

茶末釉瓷器鉴定(戴明亮是非遗传承人吗)

民间的流行文化是什么?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洎水蓝,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历史上唐宋时期是文化昌盛的时期,民间流行的娱乐文化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蹴鞠,投壶,打马球,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斗宠物等。

娱乐文化不是起源于唐宋,只能说这些文化在唐宋时期流行。宋朝更为流行。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就有投壶和打马球的娱乐运动。《水浒传》里高俅因为蹴鞠踢的好,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诗人的笔下,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比比皆是。

蹴鞠

蹴鞠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活动,起源于十几万年前石球,石球在古代是一种狩猎工具。战时期就成了民间的一项娱乐项目。西汉就很盛行。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表演,比赛,和军中练兵的项目。

蹴鞠是一项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是我国足球的鼻祖,娱乐性很强,在宋朝深受人们的喜爱,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

最早记载蹴鞠的是《史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蹴鞠并不是一种实心的球,你要是这么认为,宋朝人就会笑掉大牙,蹴鞠是一种空心的皮球,象现在的足球,“鞠”的意思就是皮制的球。

宋朝人告诉我们“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

其实,在唐朝蹴鞠并不是圆形的,它是由八块皮缝合而成的,不是很圆。一直到了宋朝,才用十二瓣硝过的软牛皮来缝合,这样记载“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气归其中”;“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不露线角”,“碎凑十分圆”。

几何学告诉我们,十二个五边形正好可以构成一个球形体。这样缝制出来的皮鞠便非常圆了。

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曾展出宋朝蹴鞠复原品,有人不相信宋朝人能够制作这么圆的空心皮球,但是《太祖蹴鞠图》画出的蹴鞠,形状就跟现代足球差

不多。

蹴鞠的玩法有两种,一种叫“蹴球;一种叫“筑球”。蹴球,也叫“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同样数目的球员(从一人到十人均可),在场中轮流表演,以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绝对不允许用手),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由裁判分别打分,以技高一筹者胜。显然,“白打”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有点类似于花样足球。

另一种玩法是“筑球”,更强调对抗性。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或者十六人),穿不同颜色的球衣(如北宋的“皇家足球队”,左军着红锦袄,右军着青锦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

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就如现代足球比赛中也有前锋、前腰、后腰、后卫、守门员等分工。每个球员按照自己的角色,站立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任务。每场比赛还设有“都部署校正”、“社司”,即正副裁判员。

比赛开始,左右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一方先发球。不管哪方先发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双方事前会商定一场赛事比赛若干筹。

比赛结束后,双方球员互相作揖,以示礼仪。得胜一方,可获得银碗、锦锻。而输掉一方的“球头”,则要接受惩罚:用白粉抹面,并接受鞭打。

投壶

宋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积极提倡游戏享乐,投壶也是宋人深受其喜爱的游戏形式之一。

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的种助酒游戏。 说白了就是以箭投壶。壶口小肚大,在壶中装些小豆,大概是固定壶的平衡吧。;箭矢一般用柘木或棘枝削制而成 ,削矢杆时留着树皮和刺,为的是不要太过于光滑,使其投入壶中不易被弹出来。

矢的长度以“扶”为单位计算,古代以四指宽为一扶,合汉制四寸。矢按长短不同分为三种:五扶,七扶,九扶,分别折合二尺、二尺八寸和三尺六寸。

投壶一般在室内,堂中或庭院。

投壶一般距投射者二矢半的距离,根据地方的大小,也可以随意调整。

在院中举行。用九扶矢,壶放在距离坐席九尺处;在堂上投壶,用七扶矢,壶放在距离坐席的七尺处;在室内用五尺扶,距席者五尺处。

投壶时,先由主人奉矢,司射(相当于酒监)奉中(装计数筹码的器皿),派人拿着壶,到宾客前,请求宾客做投壶,宾主拜揖行礼,再三客气,宾主相继进入朝南之席,司射放好壶、中、算(记胜负用的筹码,长一尺二寸),宣布投壶的规则。

其规则随意而定,主要有:必须将箭矢的端首投入壶内才算投中,若矢尾先人壶,作废;宾主依次投矢,抢先或连投者,即使投中也按犯规处理,不予计分;投中多者为胜,可罚负者饮酒。

投壶原来是士大夫之间的游戏,后来民间也成了风气。

马球

马球( 古称 “击鞠”、“击球”) 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 相传唐初时从波斯传入。在整个唐朝时期盛行,也成为诗人吟诗作赋的对象,打马球在韩愈笔下是“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在张健封的打球歌里是“杖移鬃底拂尾后,星从月下流中场”。

打马球就是骑马打球,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明兰就有一场打马球的戏,想必大家都看过。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宋朝也非常流行。秋千起源于上古时代,原始的千秋是我们的祖先在采摘野果和翻山跨澗时,通过树藤的摆动逾越障碍的一种方法,后来演变成了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

据《艺文类聚》引述古籍记载,“秋千”本来是北方山戎的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荡秋千游戏,用以锻炼身体的灵巧性。齐桓公打败山戎后,这项游戏随即传入了中原。北方寒冷,为结实起见,秋千的绳索多用兽皮制成,因此“秋千”的繁体字写作“鞦韆”,偏旁都是“革”。

关于“秋千”一词的来历,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的序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高无际的意思是说“秋千”一词乃是“千秋”的转写,后宫中为汉武帝祝千秋之寿,有荡秋千这项游戏,后来就干脆用“秋千”来称呼了。

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写道:“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的习俗流传很广,杜甫有诗“万里秋千习俗同”。

北宋时荡秋千荡出了新的花样,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水秋千”非常类似今天的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踢毽子

踢毽子也是一项比较古老和民间健身运动。一直到现在这种娱乐健身运动还久盛不衰,经常在各大城市的广场,或早晨,或晚上见三五个人围在一起踢毽子。

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踢毽子可以健脑,并能锻炼精神高度集中,增强反应能力。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娱乐性,不必与人争抢冲撞,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它的优越性是其它体育活动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

踢毽子是我国民间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古籍里又写作鞬子、蹀子。

宋朝的集市上就有专门买毽子的专卖店,可见宋时踢毽子也像现在一样是一种风尚。踢毽子的人很多。

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

《燕京岁时记》上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是用嘛扎铜钱做成的。

毽子的踢法很多,阮葵生《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

宋时,踢毽子更加风行,技巧也更高超。《事物纪原》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由此可以看到踢毽子有边跑边踢之法,不光用脚踢,还要用膝、腹、头耍弄毽子,“耸膝”、“突肚”、“佛顶珠”就是这种踢法。

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

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为之”(《初学记》),与毽羽类同,且也是“抛足之戏具”,所以鞠与毽还的确有点血缘关系。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

到了南北朝,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巧妙地踢毽子了。唐代释道宣《高僧传》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卷二《习禅·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也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乡有踢毽子的风俗,以至成为年节岁时的活动。如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为“天寒时消遣之一法”。每当杨柳凋零,天气寒冷的时候,踢毽子就热闹起来了。

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旧时,几乎家家有毽,人人会踢。一到新年,人们结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时飞舞的毽子象彩蝶纷飞,好像春天已经来了。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

宋朝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不能一一枚举。优秀的民间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乐趣和健康。传承古老的民间文化对丰富我们文化娱乐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喝茶用什么茶具最好?

我们在选择茶壶、匀杯的时候,除了心仪的外观造型和优良的质地做工,出水,常常被作为仅次于这两者之后重要评鉴标准,甚至被很多人视为可以一票否决的关键指标。换句话说,一把壶哪怕样子再漂亮,哪怕材质再名贵,一旦出水不好,便没有实用的意义了。

到底什么是好的出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准则,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凭借一种直观的感觉去 判断。可能有的商家会告诉你,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只要通过反复的使用和比较,还是 不难发现一些被大众普遍"意会",并下意识地广泛加以应用的标准。

滞,通常被表达为"有点堵"、"不顺畅",或是"不爽"。即水流行进的通路面积不够,最直观的察觉方式,便是倒出来的水流,比想象的细。壶嘴任何一处太窄、太弯,内部滤孔面积不够,壶盖通气的孔太小(导致壶内负气压),都会造成出水滞涩的问题。

与滞相反的情况,便是急。往外冲,水流太猛,水柱抖动明显,都是出水过急的显著标志。有时候会听到别人将这种情况定义为"出水有力",用力过猛与力道恰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缺乏控制的水流,如同倾泻而出,失去了茶壶出水应有的美感。

不急不滞的出水,换成主观感觉来讲,就是自然到毫无意外。最合适的水流速度,无须硬性规定,只要不因出汤快慢引起事茶人或客人的注意,便是好的。太快的水柱易接近直线,太慢又会向下弯折,沿着壶嘴延伸成连贯优美的抛物线,也是可以借鉴的视觉感受。

小结:出水的快慢,不只是影响水流弧度的观赏性,还与茶汤的最终呈现密切相关。不耐久泡的茶 叶,若是遇上出水细缓的茶壶,也许就会因为出汤过程多了那么几秒,错失了最佳的口感。一位身 形纤细,气质娴静的女士,若是泡茶时出汤如涌泉奔流那般力道十足,也会让客人感觉不协调。选 择适合茶叶的壶,和选择适合茶人的壶,同样重要。

紊,即是乱。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水流颤抖摇摆,无法维持稳定的抛物线,严重时甚至有散开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出现了时断时续的阻碍。例如壶盖气孔太小,被凝结的水珠盖住;细小茶渣拦在了壶嘴内部,随着水流晃动,等等。

弛,指松散无力的状态,水柱像将枯的稻草,缺乏力气,也就是常说的"出水无力"。这可能是水流过度滞涩缓慢导致的并发症,也可能是因为壶嘴内部不平整,阻碍了水流的前行。最终的结果就 是扭曲拧转和波浪状的水柱。

不紊不弛的出汤,水流自然也是不动不转,沿着稳定的弧线从空中划过,就像圆润的水晶雕刻一般,呈现出安静平和的姿态。静,是与茶相关的一切人、器、花、事应具备的品质,哪怕只是出汤水柱 的形状。

小结:不急不滞,说的是水流速度,求其稳定从容;不紊不弛,则说的是水流姿态,求其安静平和。以这种方式流动的水,仿佛是茶那谦卑的仆人,悄悄地行走,默默地服务,不惊扰主人,也从不出错。于是,茶便可以安心在水中释放最好的一面。

如果水流从一开始就不稳定,待拉高三寸后,末端几乎是完全散开,使劲砸向水面,导致水花四溅。就好比拉弓时就已经瞄偏了目标的箭,飞得越远,差的越多。

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见到的出水好的壶,通常水柱在初始阶段还算安静稳定,待拉高三寸后,后半部分仍然出现扭转抖动,在水面激起剧烈波动。虎头蛇尾也好,强弩之末也罢,总之还是精气神差了那么一点,无法贯穿始终。

能做到图中那样,即便是拉高三寸出汤,水流仍旧能从头至尾保持几乎完美的弧线、速度、姿态,然后从容不迫的注入水面,这样的壶,要说十之一二,都略嫌太多。

小结:能做到不急不滞,不紊不弛,自然是好的出水。这样的好,能持续多久,这样恰到好处的力 道,能延伸多远,却在"好"与"佳"之间拉开了差距。日久见人心,水流得高远了,也见出了做 壶之人的用心。

出汤结束,也就是所谓"断水"的瞬间,是否存在回流,也许是最被广泛使用的判定出水好坏的标准。连续成串的余水沿着壶嘴外壁下滴,最常见于瓷壶。因为披挂釉水后,茶水容易沿着圆润的壶口边缘流淌,这也是为什么不能以紫砂壶的标准去苛求瓷壶的断水。

常见的情况,是断水后有一滴挂在壶嘴,或是一两滴沿着壶嘴回流。如果出水能做到安静平和,这种程度的回流是几乎不影响使用的。

立断无余,便是如同抽刀斩麻一般,莫说是回流,连壶口都见不到挂的水珠,极致的干净利落。

小结:断水与出水其实是两个概念。出水好的不一定断水好,但断水好的,通常出水都不差。能在 末梢用心的制壶人,自然做什么都不会敷衍潦草。

对于使用茶壶的人而言,遇到一把出水上佳,但断水稍有回流的壶,也并非坏事。出汤时倾斜壶身 的角度大一些,末尾滴尽茶水至匀杯再复位茶壶,都可以避免滴落残汤,污染席面。

遇见断水完美的壶,是缘分,遇不到,也莫强求。与其苛责器物完美,不如去磨练自己的使用手法。 宽容的对待,一定会换来预料之外的回报。

独孔的壶嘴,最常见于仿古的形制。老的紫砂壶大多数都是独孔。容量小的壶,流嘴本身就细,不 便制作滤孔,也以独孔形式居多。独孔的好处,是给水流提供了最大的通路,但细小的渣叶也可能 冲入壶嘴,造成堵塞。冲泡条索细碎的茶,可以使用为独孔壶专门设计的内置过滤器来避免这个问 题。

时下最常见的内置过滤,便是图中这种七孔或是五孔的形式。它的好处,是能过滤大部分的渣叶, 缺陷就是水流的通路面积大幅减小,冲泡膨胀舒展程度较大的茶类时,容易被展开的茶叶挡住出水 孔。

日本陶艺家制壶时,普遍使用这样的球形滤网。细密的滤孔和凸起的球面,保证了充足的水流通过 面积,又提供了高质量的过滤。若论缺陷,就是工艺难度较大,且壶的容量不能太小。

小结:若制壶时光考虑水,不考虑茶,一旦出汤时茶渣随着水冲出来,或是堵住壶嘴,不仅破坏水 流稳定,事茶的过程也会被尴尬所打扰。

泡细碎的茶,尽量选择带滤孔的壶,泡舒展度高,叶片较大的茶,则适宜选用独孔壶。茶为主,器 为辅,是不变的准则。

这把台湾小急须,因为陶艺家本身就是爱茶之人,每日泡茶喝茶,以茶人的心和手制作成的器物,出水就像是完美的示范。

匀杯的出水考量,与壶稍有不同。没有经过壶嘴去控制方向,水流也就无所谓弧度流畅,反而是像细缓的泉水一般,自然垂下的姿态最为美妙。作为给客人分茶的工具,断水利落对匀杯而言就更加重要。

小结: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急、滞、紊、弛,这些词汇太过抽象,不便把握,那么,可以试试一 句浅显易懂又直观好用的口诀:出水如油。

想象壶中装的不是水,而是油,那么从壶嘴倒出的油,应该是何种姿态。这样一想,心中便有了尺 子。

对于制壶的朋友,大可以不去总结具体什么角度、弧度能带来最好的出水。想着去塑造流水的形态, 就如同抽刀断水一般,必是徒劳。倒不如在制壶的时候想着如何去顺应水势,如何让每一处、每一 点都承载着水流动前行,而不是改变它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谦卑的心,才能成就动人的器。

内容来源:东家匠人紫砂百科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茶叶末釉为啥贵?

鉴赏鉴评,真品珍藏:

清乾隆茶叶末釉象耳尊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