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瓷器龙纹鉴定方法,清末海盗头子郑一嫂?

郑一嫂的经历,早期缺乏详细的文献记载,她应为两任丈夫都是海盗首领而出名。而晚期则被林则徐上奏,褫夺了朝廷的封号,沦为平民,最后抑郁而终。

她并没有和林则徐一起抵御列强入侵,反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林则徐可以说是她的克星与死对头。

一,海盗夫妻

晚清时期,珠江口海域上活跃着红,黄,蓝,白,黑,紫六旗海盗。他们以船头旗帜颜色分别,各自有首领。

郑一嫂是广东新会人氏,生于乾隆四十年,本名叫石香姑。她嫁给当时的红旗帮海盗首领郑一为妻。故此人称郑一嫂。郑一在当时各家海盗中声望极高,被大家尊为“龙头”,故此郑一嫂也被称为“龙嫂”。他们率领的海盗船活跃于广东沿海地区,把劫船杀人与对抗官兵的事情当成了家常便饭。

郑一是个很有计谋和胆量的海盗头子,再加上封建朝廷的压迫日益深重,沿海走投无路的贫民不断地加入海盗队伍。在郑一嫂夫妻手下有个叫张保的年轻人,他也很有胆量,善用计谋。郑一嫂夫妻很是欢喜,便将张保收为义子,大家都称他为张保仔。

随着清廷的腐败衰落,海盗队伍越来越庞大,故此清廷根本无力剿灭海盗,海盗们也纵横在广东沿海打家劫舍。郑一嫂夫妻的名声也被沿海居民所闻知。

嘉庆十二年,郑一在出航的时候遭遇台风,最后落水而亡。红旗帮的首领便由张保仔担任。而张保仔虽是郑一的义子,但早与郑一嫂勾搭在一起。如今张保仔成了红旗帮的首领,郑一嫂与他又是实质上的夫妻,二人自然同心协力统领红旗帮,继续海盗生涯。

二,东方女海盗

张保仔继任首领后,将抢劫对象锁定为清朝官船和西方商船,因为官船上往往有大量财物和粮食,洋的船上多载有走私的鸦片与先进的设施。既能夺到财物,也能武装自己的队伍。英国富商格拉斯普尔就曾被红旗帮绑架,最后出了大量赎金才被放回。而正是他将海盗张保仔与郑一嫂介绍给了西方人。

郑一嫂的故事在西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到了1935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的小说《恶棍列传》中,有一篇名为《女海盗金寡妇》的故事,对郑一嫂的故事进行了艺术性加工,通过小说的宣传,郑一嫂逐渐成为西方读者熟知的东方大海盗。正是这样的原因,《加勒比海盗3》中才出现了东方女海盗郑一嫂的形象,不过那只是艺术地产了。

张保仔是个厉害角色,他一边抢洋人的装备武装自己,另一边则着手统一其余海盗。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张保仔降服和吞并了黄旗吴知青,蓝旗麦友金,白旗梁宝,青旗李尚的五支队伍,形成一支拥有近千艘船只,盗众万余人的庞大海盗组织,海盗船上都配备了火炮,张保仔自称“海上皇帝”,在大屿山岛建立了据点。

东南海面上只有郭婆带率领的黑旗海盗与之分庭抗礼。

期间,清廷多次派水师剿盗,都被张保仔和郑一嫂打败,虎门协副统林国良,参将林发,总兵许廷桂等官员先后被海盗们击败并战死。张保仔和郑一嫂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也成了西方走私商人的噩梦。

三,海盗帝国的消亡

嘉庆十四年,两广总督张百龄见多次征剿无功,便改变策略。严禁船只出海,断绝张保仔的粮食来源。

张保仔在海上没有了劫夺的船只,洋船则躲进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正当海盗们淡水和粮食出现危机时,张保仔率众冲入内河,在香山,东莞,番禺各县劫掠一番,最后扬长而去,驶入大海。

清朝与葡萄牙组成联合舰队,于十一月围剿张保仔,经过多次战斗,张保仔和郑一嫂被围困在大屿山附近海面九天。面临困境的张保仔送行给黑旗郭婆带,希望他能前来救援。

郭婆带不为所动,在一阵激烈交战后,张保仔和郑一嫂率残部冲出重围。经此一役,海上皇帝元气大伤。

郭婆带知道张保仔突围后,害怕他前来报复,便带着手下向清廷投降,清廷封他为把总之职。

郭婆带是张保仔外势力最大的海盗首领,如今他一投降,张保仔和郑一嫂都开始担心起来。张百龄也派出前来招抚。经过商议,二人决定投降保命。

嘉庆十五年四月,张保仔和郑一嫂率残部来到香山,向总督张百龄投诚。张保仔改名为张宝,被朝廷授予守备之职,郑一嫂与他夫妻身份也得到朝廷承认。

曾威震一时的海盗帝国就此消失了。

四,张保仔结局

张保仔从海盗变成了守备张宝,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跟随广东水师多次剿灭其余海盗势力。蓝旗麦友金不愿投降,一直活跃在海上,最后被张宝生擒献给朝廷。

张宝屡次剿盗有功,于嘉庆二十四年被拔擢为福建闽安副将,率军驻守澎湖。郑一嫂妻以夫荣,成为了诰命夫人。张宝由于是海盗出身,虽然立下功劳,但也不被同僚上司所尊重,人人都忘不了,他曾是那个不可一世的海上皇帝。

正当张宝想着拼命效忠朝廷,博得更大的前程时,监察御史林则徐上奏朝廷说:张宝乃海贼出身,虽投诚却不可不防,最后林则徐甚至提醒嘉庆帝说:“勿忘台湾郑氏”。

这道奏折一上,清廷也觉得张宝这种投诚的海盗,不能太抬举他了,万一贼心不死,以后还要闹事。自此以后,张宝再也没有升迁过了,而是被同僚,上司,下属小心防范和监视起来。

张宝在抑郁惊慌的岁月中熬了两年,于道光二年病死,终年三十九岁。

郑一嫂再次成了寡妇,她定居在广州,抚养儿子张玉鳞。有朝廷的封诰,每年都能领取银钱,生活倒也过得自在逍遥。而没有人知道,这位尊贵的张石氏就是那纵横海上,威震四方的女海盗郑一嫂。

五,郑一嫂的悲哀

1839年,郑一嫂向广州城的官员刘师陆控告一个叫伍耀南的人,侵吞了亡夫张宝的两万八千两银子。

按照郑一嫂的说法:张宝在当海盗的时候,曾将这笔银子交给了伍耀南置办产业。预备哪天不当海盗了就可以靠这笔产业生活。并且有当年二人来往的书信为证。

刘师陆便命人找来了伍耀南,伍耀南否认自己与张宝有过交情,更没有收过他的银子,然后亲笔写下几个字请老爷核对笔迹。刘师陆仔细核对郑一嫂书信上的笔迹,根本不是伍耀南所写。于是便不予理会,打发她走。

郑一嫂不服,又在1840年春上告督抚衙门,希望两广总督林则徐能替他要回产业。

林则观看状纸,见郑一嫂自称“命妇张石氏”,又看了诉状情由,这个诰命夫人不就是昔日的海盗头子么?想到这里,不禁愤怒起来。他认为这位诰命夫人不过是贼心不改,要故意讹人。

林则徐也有自己的理由:张保仔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投顺朝廷,又屡立战功得到升迁。郑一嫂当时为何不向伍耀南追债?

张保仔死后,郑一嫂就搬来广州定居,伍耀南也住在广州,十多年来为何不要帐?

这分明是郑一嫂贼性不改,要用诰命夫人的身份欺压讹诈良善。

林则徐斥退了郑一嫂后,将此事写成奏折上奏朝:

张石氏原是海盗头子郑一之妻,郑一死后又嫁给义子张保仔。这种行为原本是该捉拿问罪的,为士人所不齿。张石氏随张保仔投降,得到了诰命夫人的身份,却又不知满足,还欺诈平民,可谓是贼性未断。且其子已经二十七岁,整日赌博,却袭封千总之职,简直是欺诈朝廷。

最后,林则徐请求褫夺郑一嫂的诰命身份及其子张玉鳞千总之职。

道光帝得到奏疏后,下旨照办。于是,郑一嫂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她和儿子沦为广州城内的平头百姓。四年后,传奇女海盗郑一嫂病死,终年六十九岁。

总结:

郑一嫂是大海盗,很难评断其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海盗这样的特殊身份,造就了郑一嫂传奇的前半生,同样也因为海盗的身份,注定了她最后凄凉的结局。

至于网络盛传的郑一嫂晚年为林则徐出谋划策抵御西方列强的说法,其实是子虚乌有的谣言。

历史上的郑一嫂因为仗着诰命夫人的身份敲诈伍耀南,结果激怒了林则徐。最后被夺取了所有的特权,成为平民,病死于广州。

她没有号令十万海盗攻打广州的夸张情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抗击列强入侵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她只是一个时代与命运造就,却又令后人难以评说的传奇女性。

嘉庆瓷器龙纹鉴定方法(清末海盗头子郑一嫂)

什么情况下古玩捡漏的机会大一点?

当你了解某件收藏物品的历史与文化和它在文物古玩的潜在价值、现代字画书刊书法也一样,包括现代精品及红色收藏,和当今有前途,有知识,有作品,有名望、有发展的中青年的画家、雕塑家、瓷器、篆刻家等的作品收藏,它的文化和将有可能传世的价值。你收藏了捡漏的机遇就大。在收藏过程中无论地摊或店铺商家清晨开门望开好彩头、迎门财神到,急于成交一顺百顺,你正好相上一物、与你有缘可能会很便宜捡到个漏。这叫开张第一笔生意、视你为财神给商家捎来的财气、淘宝也要有眼力见、商户正与客人谈生意时、你要礼貌避让、不要跟屁听风凑近呼、人家说你沒规矩!捡漏不可强求、不可贪心、量力而为、多学知识、多交行内朋友,古玩收藏界三人行必有我师!

故宫中有哪些有趣的小知识?

600 多年的故宫是怎样做到不积水的?

皇城重地,天子居所,要真是被水淹了恐怕就要提头来见了,所以匠人们呕心沥血、战战兢兢。如何让一个建筑物大程度不被水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势一定要高,尽可能的高!

因此,故宫的每一座宫殿下面,都有代表帝王权威以及具有佛教意义的须弥石座,除了可以增高地势,匠人还将排水沟与龙结合起来,形成龙吐水的画面,快速排水的同时更显得皇权至上。它叫螭,传说是龙的一个儿子,喜欢水,故宫内总共有 1142 个螭首。

故宫中有遍布各地的明沟,明沟与钱眼所有的水流先汇集到干沟,然后流向故宫内河——金水河。雨水再汇集到护城河,即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的河水来自玉泉山,金水河在故宫排水设置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河上修了五座金水桥,也是皇宫里唯一的河流。内外连接,外金水河连接后海、太平湖等,相当于就是个大型蓄水池,将雨水排到湖中。故宫墙壁上也有一些排水口,房檐上的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再经由地面排走。

因为故宫地面有很多明沟,所以也修了很多排水沟,每个排水沟修了栅栏用以遮挡脏污,以免堵住排水沟。

除了这种密集排水的网线设置,故宫不容易积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故宫的占地面积很大,且建于永乐初年,当年的地基泥土夯实,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将雨水吸收,汇入地下河。除了先天优势以外,故宫建造之初,匠人已经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设计。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

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 46.05 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 44.28 米,南北地平高差约 2 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历年不管雨水多大,也绝没有积水的情况出现!

有人说釉里红瓷器能够得到历史上皇室的偏爱?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有人说釉里红瓷器能够得到历史上皇室的偏爱,对此你怎么看?

釉里红瓷器在元代烧制成功以后,并没有得到当朝统治者的喜欢与肯定,只能按照市场发展规律自生自灭,好在中国人喜欢喜庆的红颜色,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才得以传承和弘扬开来。

到了明代,朱元璋本身姓“朱”,亦喜欢朱红之色,釉里红瓷器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至永宣时代,终于烧制成了“宝石红”级全釉里红宝器,随后霁红釉瓷器诞生,再后来到了清代康熙朝又接连出现了郎窑红、豇豆红等著名釉里红瓷器品种,名噪一时,光耀十世。

所以综合起来看,釉里红瓷器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与受到皇室的偏爱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否则这种成品率极低的瓷器品种能否得以流传的确都是个大大的问号,只不过以现在人们对瓷器肤浅的认知,釉里红瓷器的真实价值还是被极大地低估了,将来升值潜力无比巨大。

釉里红实际是一个非常粗泛的概念,所有以氧化铜为成色剂的都可以叫釉里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钧红釉”其实也可以划归到釉里红中来。

釉里红烧成难度主要在于火候温度与氛围营造上,由于铜分子极其敏感,温度要求在1250度正负10度以内,而且必须是还原氛围,这在古代以柴煤作为燃料,以匣钵装载瓷器的盲烧情况下,火候与氛围的营造极度难以恰好满足条件要求,成品率极低。

而且温度稍低的话,釉里红就会变成“釉里黑”,温度稍高釉里红就会烧飞、流淌、出绿斑,而且如果氛围不对的话则釉里红会变成形形色色乱七八糟的各种混杂色,不堪入目。

所以,只要是稍微过得去的釉里红瓷器,其实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都应该倍加珍惜。只是现在绝大多数人根本连瓷器真伪鉴定这一关就说什么也闯不过去,被“传统瓷器宏观特征眼鉴学”害得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否定一切,使得明珠蒙尘、乏人问津。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只要拿起10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釉面气泡衰变进度,就能清晰判断出瓷器的真实年龄,这么简单的道理与事实摆在那里,居然无人相信,实在令人遗憾!传播正能量,传递真知识!尽人事听天命可矣!

上几件釉里红瓷器,以证上言,以饷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