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瓷器鉴定,耀州窑瓷器鉴定要点?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代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该窑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金、元几朝。早期(唐代)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

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耀州窑五代青釉瓷的烧造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

元明两代耀州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此后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断代提示

耀州瓷器上的刻花,严格讲是以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在此之前,该窑的装饰手法以简便流畅的单线划花为主,纹饰是简单的花瓣纹,包括荷花、牡丹等。

北宋中期以后,刻花发展成熟,技艺达到了顶峰。刀法明快,圆和犀利。线条和泼流畅,并能刻出有斜度的刀痕。纹饰布满器面,深浅分明,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效果。纹饰多为海水游鱼纹、莲塘戏鸭纹等。

宋耀州窑刻花和印花青瓷,不仅装饰手法独特,纹样图案也丰富多彩。目前已见到的纹样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题材和内容包括有植物类的花卉、草木、枝叶、瓜瓞果实;动物类的瑞兽、珍禽、昆虫、水族;人物类的婴戏、侍女、戏妆;佛教造像类的飞天、罗汉、力士、僧人、供养人;道教造像类的鹤驭仙游;以及山石、流云、水波、几何纹样等等。这些纹样图案不仅画面华美富有变化,而且往往寓意吉祥。

在植物花卉类中,多见象征仙逸洁身、傲霜怒放的菊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的莲花荷叶。由菊花组成的各种纹样图案,有多层式花朵、双层多瓣式花朵等形式。

比较独特的是在盘碗器内以单层或多层团菊进行构图,纹样简洁;亦或在盘碗的底心饰以团菊纹,周圈再绕以缠枝菊。

莲花和荷叶的构图与菊花不同,往往是出于水波,并与游鸭、鸳鸯、游鱼组成“水波莲花”、“双鸭戏莲”、“鸳鸯戏莲”、“莲花双鱼”、“鸳鸯游鱼戏莲”等富有动感的画面。相关的纹样还有“一把莲”、“两把莲”、“三把莲”、“一把莲花牡丹”、“莲花慈姑”等等,即将莲、荷叶、慈姑甚或牡丹用丝带束成捆把形的构图。莲花和人物相结合组图,如“太子戏莲”、“婴戏缠枝莲”,均有“连生贵子”寓吉祥的含意。象征富贵和美好的牡丹花也是常见纹饰。

牡丹纹样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对枝牡丹以及瓶插牡丹、盆花牡丹、珍珠地牡丹等。牡丹花的花朵和花瓣亦有多种多样,还有牡丹花结、牡丹小簇花等。除了采用单一的牡丹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牡丹与动物、人物或其他花卉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如“凤凰戏牡丹”、“鸾鸟衔牡丹”、“飞蝶恋牡丹”、“双婴戏牡丹”等。

在植物花卉类中,还有象征凌雪傲霜坚忍不拔的梅花,向阳而开的葵花,以及象征加官进爵和高官厚禄的鸡冠花。所有这些植物花卉纹样,都以写实为特点,再经艺术加工,在犀利洒脱的刻花和印花中,均呈现出一种繁茂的生机和真实生动的美感。

在动物类瑞兽纹样中,有威武雄猛的蛟龙、猛虎和狮子;有衔瑞草、戏牡丹的麋鹿。类珍禽中,有衔瑞草和瓜果的凤凰、孔雀;有飞云冲天的鸣鹤;有戏水戏莲的鸳鸯;有或飞或立的喜鹊。以入池遨游的野鸭为例,就有“水波游鸭”、“双鸭戏莲”、“鸭戏鸳鸯”、“鱼鸭戏莲”之类图案。

纹样图案的布局多取对称和均衡形式:一鸭居前回首顾盼,另一鸭紧紧相随。也有取三分法布局的,多和鸳鸯组合构图,或“单鸭戏鸳鸯”,或“双鸭戏单鸯”,画面中荡漾的水波,盛开的芙蓉花,微微漂弋的荷叶,及浮游自如嬉戏其间的游鸭鸳鸯,形象写实而富有情趣,是真实塘景的再现。水族纹样中,最常见的是游鱼纹,有“水波三鱼”、“水波五鱼”、“水藻群鱼”、“双鱼戏莲”、“群鱼戏海螺”、“柳枝群鱼”等等。其中以“水波三鱼”最为生动,在碗的内壁取三分法布局,仅用了不多的几刀,三尾生动逼真的游鱼就跃然而存,鱼周围布满了用篦形工具划出的重重水波,三鱼在水波中鼓腹摆尾游弋自得。实属宋代耀州窑刻划花青瓷的代表作。

婴戏纹是耀州瓷最为突出的纹样。用童婴纹装饰瓷器,开始于唐代铜川窑,曾在素胎黑彩盘上见到过绘黑彩的“童孩戏绳”纹。到了五代,又发展到剔划花青瓷“婴戏缠枝”纹。婴戏纹样在耀州窑北宋早中期的刻花青瓷中采用较少,在宋晚期的印花青瓷中经常发现。

所见的婴戏人物纹多种多样。如“单婴戏牡丹”和“单婴戏梅”,布局采用衬托的方式,在牡丹或梅花枝叶的中心处是一个大头圆脸的胖娃娃形象。又如“双婴戏牡丹”、“双婴戏梅”、“双婴戏枝果”、“双婴戏莲”、“梅竹双婴”等纹样,在缠枝或对枝的牡丹、梅、莲、枝果、梅竹之中,双婴或相向对应嬉戏,或两头顶对顺时针旋转嬉戏,或双足反相顶立顺时针旋转嬉戏。

又如“三婴戏缠枝舞蝶”(简称三婴戏枝蝶)纹样,是将三个婴孩围在用缠枝花卉组成的三角形中,其外环再饰以枝叶和飞舞的三蝶。又如“三婴荡枝”纹样,荡枝的三婴孩和三折枝牡丹以六出筋为界,取六分格间隔排列。此外,还有以水波作底衬的“四婴戏把莲”,以山石芦苇枝叶相穿插的“五婴戏双犬”,以葡萄藤蔓为背景的“群婴戏缠枝葡萄”等等。图案中的童婴都是大头圆脸的胖娃娃形象,或带裹兜裸四肢,或全身裸体仅缠飘带、带项圈、穿手镯、着脚钏。婴戏图刻划出的一幅幅天真可爱的儿童尽情嬉戏的场景,是宋代瓷器纹样中极为精美动人的画面。

此外,耀州窑的刻花和印花纹样中的一些独特的纹样,如水族中的摩羯、海马,人物中的化生,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道教造像中的鹤驾仙游等等,均是该窑青瓷纹样中所仅有的。

内容来源:东家匠人耀宋堂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陕西民间瓷器鉴定(耀州窑瓷器鉴定要点)

西安汉景帝阳陵博物馆值得去吗?

值得。

很值得去的博物馆,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90年的国家级重点考古项目。而且是一件做好了准备工作再开发的陵墓,博物馆建筑建筑在考古开发现场之上。能保护文物的同时,还能看到考古发掘的情况,有助于亲密的和文物接触。

现在出土文物已经比较丰富了,例如宫女太监裸俑,罗经石遗址,大批羊、猪、狗等陶塑动物,瓷锺,六博等。还有幻影成像也挺有意思,另外讲解员身穿汉服,这个感觉很不错。

唐代西安花纹含义?

中国古代传统的装饰纹样,因为在唐代流行,又称盛唐纹(唐代装饰纹样)。唐代,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开始生机蓬勃,物质的充沛,必然引导精神层次的高需求。所以这个时期,花卉图案成为金银器、铜镜、玉器、瓷器、织锦、绢画等工艺品上的重要装饰元素。如牡丹、芍药、菊花、月季、莲花、佛手、石榴、桃花、百合等等富有美好含义的花卉成为了最好的装饰纹样。

陕西有哪十八怪?

陕西只有十大怪和关中八大怪,没有陕西的十八怪。

一怪——面条像腰带: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关中地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

二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

三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地区喜爱吃辣椒,所有的面食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

四怪——板凳不坐蹲起来: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蹲在上面。

五怪——碗盆大小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怪——帕帕头上戴:夏天戴手帕,为了方便农耕作业,冬天戴手帕主要为了保暖,关中地区妇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二则是因为关中,特别在陕西武功、乾县、兴平、杨凌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结婚要给小叔子手帕的习惯。

七怪——房子半边盖:主要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话),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

八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地区嫁娶讲究的是“知根知底”,旧俗认为自己的女儿嫁到外面会受欺负,而外面的媳妇娶到家里又怕丢失,所以一般情况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会在县内,或乡村一级的范围内结婚,这也和当时的娃娃亲有关系。

九怪——睡觉枕石块:关中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十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