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瓷器鉴定方法,瓷器看胎鉴定?

胎质鉴定应注意把握一下几点:

一是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明清瓷器制作程序很规范,胎土都要经过人工淘洗,因而胎质显得干净。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是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制泥是人工,人工制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是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的大件藏品和清代康熙早期以及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四是观察胎质是否滋润活泛。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都经过陈腐,加上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活泛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则较为硬、呆、不活。

大清康熙瓷器鉴定方法(瓷器看胎鉴定)

康熙五彩人物面部特征?

1.康熙五彩用笔简练,但简练并非简单草率,如男的多为国字脸,大而方;女的为瓜子脸,儿童脸扁圆苹果样。简而言之,康熙五彩的人物脸形多为走样,不端正,而正是如此,才显露了表情万千的精彩。

2.康熙五彩,特别注重“画眼点睛”,

即:用侧锋将笔端的长毫斜笔重按,使人物眼珠藏在眼帘内,成一条黑色短线,显得含蓄传神;至于武将,则用中锋点睛,使其鼓突,表情不怒而威,并非如长久以来古董界对康熙人物的眼睛所概括的“有眼无珠”。

3.男人的嘴巴大而方,女的则为樱桃小嘴,老者扁而瘪,小孩则为圆而突。

4.康熙五彩画人体,均用红笔画线,以此来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与肌肤。

5.康熙的彩绘,人体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这种状况,还是到了乾隆以后才开始改变的。

6.衣纹上,康熙线描的功力更是凸显无遗,行笔挺拔而流畅自然,绝不拖泥带水,没有衣纹繁冗而纠葛的现象。

7.在康熙的彩绘里,男人往往腰裙宽大,裙头却短,显得腰肥体胖,这与现代人画的传统人物大相径庭,因为现代人的审美观是以男人修长为美,衣袍便贴身而紧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康熙五彩中的皇帝、官员或书生,都腆着肚子,展示其养尊处优的身份。这是一个鉴定原则。

8.女人衣袂飘逸而贴身,内外分明,绝不含糊,形象看起来更为窈窕,步履轻盈。这样的画风,深受明末画家陈老莲的影响。

9.在人体造型比例方面,借鉴了意象造型手法,人物站立时,头与身体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时则头身应是一比五,而盘坐时则为一比三点五——这是画人体的黄金比例。

10.至于身段方面,武将都不露颈,因此胸腹坚挺,展示了头大硕大、威风凛凛的英姿。晚清及后期的武将一般就胸颈耷拉,身段臃肿,形象猥琐。

11.美人都为削肩,突出身材的修长及苗条,就像高挑、健康的现代模特儿,美目盼兮,表情逗人。而清末彩绘美人,虽是无肩,却娇弱无力,脸带愁容、病容,反映了晚清时代国家孱弱无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12.一般来说,老叟的画法都是无胸的,脊椎弯曲,挺不起胸来,给人以风烛残年的感觉。而在康雍之年,老年人仍表现出硬朗、矍铄的精神面貌,不管是垂钓下棋,骑驴过桥,他们都直着腰板,壮骨当风。清末以后,国力日下,老者总是佝偻着身子,或挽杖独行,或伫立江边,尽露望水兴叹的哀伤表情。

13.在康熙的婴戏图中,童子的画法浑圆无腰,如同和合二仙,身躯短,肚皮大,两眼距离大,憨态十足,天真而惹人喜爱。而清末瓷器纹饰中的孩童则呆板而欠缺表情,一副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表情,眉目千篇一律,像个小大人。

14.一般而言,康熙五彩绘画中的男人大都面部轮廓分明,相貌忠厚,而反面人物额窄颌尖,猴步鼠行;文人学士则印堂饱满,地角方圆,高视阔步,气宇轩昂;神仙人物往往俊朗风逸、仙风道骨,亦歌亦舞、神采飞扬。

概括而言,康熙五彩人物除了典型化和概括性,更注重传神和寓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三百多年前浮梁山里、昌江河畔这些民间作坊里的工匠们,毫无拘束、率意而为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人情细节,岂是现代陶瓷作坊里的工人们所能模拟得了的?这不仅是时代的隔阂和艺术修为的差异,就本质而言,这是精神世界的分界,这正是鉴定康熙五彩乃至所有古代陶瓷艺术品的根本要旨。

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与怎么鉴定郎窑红瓷器?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需要小心。

怎么鉴定郎窑红瓷器?

郎窑红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江西巡抚郎廷极到景德镇作督陶官后,仿明代宣德“祭红”而创烧出来的一种名贵色釉瓷器。但在青花“大行其道”的收藏市场上,色釉“退居二线”。有行内人士表示,色釉特别是郎窑红简洁高雅,目前市场并未“大热”,价格不高,值得有闲钱、有审美能力的工薪一族关注。今天说说,怎么鉴定郎窑红瓷器?

清康熙红釉瓷特点。 “郎窑红”如初凝的牛血般鲜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被称为瓷器中的绝品。而“豇豆红”则呈现出一种淡雅柔润的浅桃红色。在釉面上还能看到散落的深红色斑点和绿色苔点,酷似红豇豆的颜色,故称“豇豆红”。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

从读者所提供的郎红天球瓶照片判断,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为新仿品,主要有六个重要的破绽:

*破绽一:釉

对比“新仿郎红天球瓶”和“光绪郎红观音瓶”的图片可发现两者的明显差别,真品的瓶口处釉色灰白,而赝品为纯白;虽然两个瓶的内壁都光滑如镜,但真品有沉淀的光彩,而赝品有光鲜的红色,非常刺眼,应该是造假者在瓶身上了玻璃釉的效果,从“康熙郎红香炉”也可看到真正的郎红色彩浓厚、沉重,毫无轻浮之感;在瓶口白釉和红釉的“接壤处”可看到,真品的红釉有垂流现象,呈自然的流动感,而赝品却明显是将红釉扫上去,甚不自然。

*破绽二:开片

对比“新仿郎红天球瓶”和“光绪郎红观音瓶”、“康熙郎红香炉”可发觉,开片截然不同。仿品的瓶口处开片很小,有玻璃出现碎纹的感觉,而瓶口内壁无开片,只有纯白釉;真品中,观音瓶瓶口内外壁都有开片,香炉的内壁完全开片,而且开片自然,呈“井”字形。

*破绽三:底部

对比“光绪郎红观音瓶”、“康熙郎红盘”、“康熙郎红香炉”、可发现郎红器的底部有几个共同点:加釉的部分呈“米汤白”,并有开片。香炉的底部最为特别,只有中间一小圈是加釉部分,其他都露胎。而“新仿郎红天球瓶”的底部全上纯白釉,无开片,明显有“贼光”。

*破绽四:圈足

“新仿郎红天球瓶”中,器物的圈足非常干净纯白,而红釉与圈足之间有明显分界,可判断是造假者对圈足进行了打磨,以制造出红釉只流到器物底部的“假象”,非常规整。

从“光绪郎红观音瓶”可看到郎红器物的重要特点——“灯草边”底——圈足不平整,红釉自然与圈足有轻微“接壤”,是因为圈足曾被工匠用刀刮过以“修足”,非常自然。

*破绽五:款识

从“新仿郎红天球瓶”可看到明显的款识“景德镇制”。但其实郎红器物一般无款,更无“景德镇制”这样的款识。文章中提到的几件真品均无款识。可从此款识推测该赝品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仿造的。

*破绽六:重量

手拿新仿品可发现上轻下重,所有力量集中在球体部分。而实际上真品的重量上下非常均匀,重心不会下坠。

您品阅本文之后,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这是对我们创作最大的支持!学习更多收藏知识请关注!

康熙年的印泥盒请大师们鉴别一下?

您好,很高兴再次问您解答。底款为大清康熙年制的豇豆红印盒,应为晚清民国时期的一件仿康熙的制品,康熙的豇豆红是大名鼎鼎的,在晚清时期的价值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所以有大量的仿制。即使是晚清时期的仿品目前价值也不菲,个人无法估价。第二件铜印盒,上书“其印累(三音)口,?藏于一司,传千秋而不朽兮,惟名与字” 。落款为:?雅仁兄大人正之,芝岫铭。芝岫铭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芝岫的人铭刻的。至于年代与价值,在下不是太懂铜器,但从包浆磨痕来看,和瓷印盒属同一时代,价值也不菲!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