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土定瓷器鉴定,如何区分南定北定?
有人把河北曲阳烧的瓷器叫“北定”,而把另一种和他相似的由江西吉州窑(一说为宋南渡都在江西景德镇“昌南窑”烧制)所烧制的瓷器叫“南定”。二者的区别是北定胎黄白色,稍厚重;南定胎白,较薄而轻。北定釉薄,多牙白色(白中如有粉状,闪乳黄);南定粉白,釉较润。南定“泪痕”少,有“泪痕”处则釉泡稀而大。北定多刻花,线条粗犷有力,较深,印花则凸出较高;南定纹饰较繁复细腻,印花亦细而较浅。北定器拟镶铜口者口无釉(口上也有有釉的);南定器口均无釉。北定无平底,吉州窑仿定窑平底。北定釉中可见竹丝刷纹,南定无此纹。
另外还有一种“土定”,为明代彭城窑产。土定的特点:胎有两种,瓦胎,淡红色;陶胎,色白中带黄。胎体较厚而质松,故分量轻(也有稍薄的)。釉白中闪黄或闪赤,与胎结合不紧,易剥落。有很多较大开片,亦有“泪痕”。
北宋定窑瓷器在历史的发展是怎样的?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
定窑瓷器也被各地瓷窑纷纷仿烧,如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北京的龙泉务窑,江西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这些窑场仿造的定窑瓷器,通常被人们称为”仿定器”,效仿定窑瓷器烧制工艺生产的精细白瓷一般称为”定窑系”。
鉴别定窑首先要把定窑和定窑系区别开来,定窑的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多为象牙白,部分为粉白色,也有乳白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釉下有丝竹纹,釉面有积釉,俗称泪痕。再掌握其它定窑系特征,就可以区别出来。
定窑位于哪个省?
瓷器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名扬世界,其中著名瓷器往往出自名窑,当中代表之一就是定窑。定窑位于哪个省?今天排行榜就带大家了解定窑位于哪个省,以及定窑瓷器精品欣赏。定窑位于哪个省
定窑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因主要产地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历史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特色
定窑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的历史是怎样的?
定窑创烧于唐代后期,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为邢窑之后北方著名的白瓷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宋代属定州,故名。
唐朝后期主要仿造邢窑器型,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到宋代发展迅速,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中心窑厂以外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另有高窑温烧制的金黄偏红的釉色的,称之为金定,极为稀少。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