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用多大的放大镜,国宝级乌金釉特征?

乌金釉瓷器的质地较为细腻,其釉面如镜子般明亮,它属于黑釉瓷器中的瓷器珍品。乌金釉瓷器是在宋代黑釉瓷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光润明亮,十分雅致。但是乌金釉瓷器和黑釉瓷器并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乌金釉瓷器同一般黑釉瓷器的区别在于除含有铁元素成分外,还含有锰、钴等其他元素。

乌金釉是一种高温单色釉瓷器,它的釉色黑如漆,色泽莹亮,又闪烁着非金属的贵气光泽,给人一种高雅稳重之感。乌金釉瓷器始于明代成化年间。

鉴定瓷器用多大的放大镜(国宝级乌金釉特征)

乌金釉瓷器是当时非常稀有的一种瓷器品种,而且一般都是由官窑所烧造,民窑中几乎不见有烧造。由于当时烧造的瓷器数量非常少,所以它显得更加尤为珍贵。乌金釉瓷器多以陈设、赏玩用器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瓷器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美不胜收,以小件器物居多,但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比较少。一般较为常见的瓷器造型有碗、盘、碟、盒、洗等。

钧瓷怎么辨别真伪?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其器形是否是宋元时期钧瓷的器形。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花盆等。其次,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采用的都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 再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严重的土沁现象,其釉质往往令人赏心悦目。而现代仿钧器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伪造者往往刻意伪造土沁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无莹润感。 现代人在仿造时常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有规则的摩擦痕迹。还有用腐蚀性液体处理新仿的钧瓷,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也可看到一种釉面被破坏的伤痕。 此外,元代钧瓷的真品,釉面上的斑状窑变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孔隙。

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吗?

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吗?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死亡气泡鉴定瓷器靠谱吗?

严格来讲应该是“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对比鉴定法”才最科学、最客观、最靠谱,“死亡气泡”之说过于偏激、偏颇与偏执,因为“死亡”不过是一种形态、状态而已,气泡的整个“生命周期”并非只有“鲜活”与“死亡”两种形态与状态,从“鲜活”到“死亡”中间有大量逐步递进、累加的衰变的过程与进度的形态与状态存在,而这一衰变进度的标志意义远远大于“死亡”气泡一种形态与状态的标志意义。

从目前整个鉴藏市场的实际情形来看,传统的“瓷器宏观特征眼鉴学”由于其所依仗的“宏观特征”都不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法制与无可取代的本质属性,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作为鉴定的依据、标志、尺度与规则的“宏观特征”其本身就杂乱无章,主观性、随意性极强,毫无客观性、公正性可言,其鉴定结论的可靠性与可考性基本为零甚或为负数,只能用于“私鉴私藏”即“谁鉴定谁购买”的领域,绝对不配用于“公鉴”领域已成共识。

而所有的奉行“科学主义”的“科学仪器鉴定”的倡导者们却又囿于大数据的残破与严重缺失与匮乏而又不肯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进行搜集、整理与归纳,而只不过停留在炒作科学概念、炫耀昂贵仪器等骗吃骗喝骗听歌的低档次之上,令人鄙夷与唾弃。

相比较而言,“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对比鉴定法”则由于其鉴定依据、鉴定尺度、鉴定标准和鉴定规则都高度统一于“气泡衰变”上来,而且“气泡衰变”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复制与不可取代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具有有目共睹的客观性、直观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性,而其鉴定结论的可靠性与可考性高达百分之百,且一学就会,一看就懂,极易普级,何乐不为?

“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对比鉴定法”必将横扫鉴藏界一切无知、无耻、无能、无道、无德的丑恶、邪恶与罪恶,还原鉴藏界“知识经济”的本来面目,让大家走上靠知识、能力和时间就能赚大钱的“知识经济”的康庄大道。

上几件古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北宋钧窑神圣之品红釉绿中国版图纹玉壶春品。

北宋官窑鼎盛期粉青釉神圣之品素面钵。

南宋哥窑神级臻品薄胎厚釉典范米黄釉小器型大开片金丝铁线纹胆瓶(口残)。

龙泉窑鉴定方法和技巧?

龙泉窑的鉴定方法和技巧介绍:

1、釉色鉴定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其青釉釉面滋润而无浮光,釉汁极少有流淌,釉色精美,呈色稳定,釉面没有开片。而越窑青瓷釉色较暗,为艾青色;耀州窑的青瓷釉色青黄,缺少纯净滋润。龙泉窑的釉属于石灰碱釉,流动性差,有较强的玉质感,在放大镜下可见大量均匀密布的微小气泡。一般来讲,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淡青色,釉层透明,表面光亮。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青中带黄,釉层薄,并有较多的开片。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色青翠,极少开片,没有流釉现象。

2、胎质鉴定

龙泉窑的胎色发灰,胎质缜密,胎体细薄匀实。同时期的耀州窑青瓷的胎则是呈色较深,胎质不及龙泉窑缜密。同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色较灰,胎体厚实,胎质较为坚硬。而民用仿品则胎体更为重要。在实际鉴定中只要用手掂一掂,就可发现越窑、耀州窑和民用仿品的器物手感沉重。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区分龙泉窑各个时期胎的不同特点:北宋早期龙泉窑的胎较为厚重,淘炼不纯,但质地坚硬。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呈灰色或淡灰色,胎壁薄厚匀称,胎面光洁。南宋前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中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南宋后期龙泉窑瓷器的胎质坚硬细腻,玻化情况良好,胎色白中泛青。而同时期的龙泉黑胎青釉瓷器的胎比历代龙泉窑瓷器的胎都要薄,胎质细密坚实,多数呈灰黑色,少数呈黄色或砖红色,胎质松而轻。

3、纹饰鉴定

北宋时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北宋早期多莲瓣纹、变形云纹、水波形堆纹。北宋中晚期则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其布局严谨。南宋前期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蓖纹越来越少。以云纹、水波纹、蕉叶纹较为常见。南宋中晚期已无纹饰,以青玉般釉色取胜。

4、造型鉴定

龙泉窑的品种非常丰富,品种之全在宋代各大窑系中位居前列,除日常生活用瓷外,还烧制各种陈设瓷。无论何种器物器型,均古朴稳重,器底与圈足制作规整。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用瓷多有弦纹、出筋等。

龙泉窑有宋代民窑的巨擘之誉,盖因其质量甚佳。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龙泉窑器物与全盛期(南宋中、晚期)器物。一般来讲,北宋龙泉窑器物“质颇粗厚”,釉色淡青;南宋前期龙泉窑器物胎体粗重,釉色转为青黄;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器物则薄胎厚釉,以青玉般的釉色取胜。